我举个例子:过去两年,原油的价格下跌,从传统会计学的角度出发,所有需要原油的人,成本下降了:或生活成本或生产成本;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过去几年,原油的价格下跌,反应了新能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在上世纪的70年代,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人类社会的快速工业化导致的:比如汽车和工业品的普及,及其消费周期缩短,以及工业设备对电力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当它们的增速在某段时间快于原油产量的增速时,原油价格就上涨了。
在经济学里,把工业设备的用电量,定义为“需求量”,是错误的,桥水公司的达里奥意识到了,这是“交易量”。事实上,把“交易量”混淆为“需求量”,是导致经济学教材漏洞百出的原因之一。
交易和需求,区别是如此之大,怎么可能会混淆呢?一个区分它们的简单方法是:需求是不可能被强迫的,而交易却可以是被强迫的:你拿着一把枪,指着我的脑袋,问我需不需要房子或次级贷款,看到我点头了,就说这是“需求”,这是用统治权去强迫别人交易。
而央行就文明得多,因为他们书念得多,人又长得很聪明,明白强迫别人交易,不能用统治权,需要用货币的发行权。
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性质是什么呢?非常简单:政府去央行借支信用,然后把钱花出去——直接创造了订单。这就跟任何一个普通人,去银行刷信用卡一样,区别在于:刷信用卡,花的自己钱,办的是自己的事。
而这部份的政府订单,被所谓的宏观经济学派,称为“总需求”的一部份。这不是胡说八道么?
很简单的看:只要政府不支出,“需求”马上变成“零”。而且,政府的订单会在经济部门产生出另外的订单,政府的透支会在经济部门产生出另外的的贷款。而当政府无法在透支信用时,政府的订单和随之而来的经济部门的订单+政府的贷款和随之而来的经济部门的贷款,和这些贷款所对应的“GDP”,就一起灰飞烟灭:变成“零”了。
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在哪呢?也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是从1+1开始的;而宏观经济学是从“可视为1”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通胀”,费雪对“通胀”,思考的起点是对的。而MV=PT,用的却是统计学的方法。我前文在经济周期里就写过:一条曲线不可能表达两个量纲。
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使用,是不同的。如我上面所说的简单的识别方法:需求是不可能被强迫的。比如,现在的“名义利率为负”的货币政策,只能理解为“央行在强迫所有人去哄抬资产价格”。至于为什么,去问华尔街和欠了一屁股债的政府。
“货币的需求”——这种说法根本是不存在的,我上面举过原油例子,正确的表述是:市场交易所带来的货币交易。这句话本身,方程左右两式注定永远等效:请把“守恒”和“等效”分清。
想表达通胀,应该直接从求“通胀率”开始。但这个问题把我卡住了。但不管怎么说,“通胀率”不可能是负数,除非是“某段时间货币供给不足”,比如金本位时;而“资本回报率”倒是可能为负,比如因为货币供给量不足,而引发的通缩时,利率的远期合约掉入了负值,那表达的就是资本回报率,要随着经济的通缩而掉入负区。
但资本回报率,却不是通胀率。
如果能求出“通胀率”,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保持货币的购买力,就可以变成非常简单:让基准利率直接盯住通胀率就行了。而CPI是一个基于统计学的参数,有时靠谱有时不靠谱。但不管怎么说,跟猪较劲一定是不靠谱的。
通胀率是无法被推升的,因为它是常数,再说推升它干什么呢?难道要“杀贫济富”?欧央行说我偏要推升它,你们看,2016年3月份,欧元区的CPI是1.6%。亲,那是房价。
交易量和需求量,这是两码事。今天我吃了一个土豆,这是需求量;今天我买了一个土豆,这是交易量。我不吃为什么要买呢?我“预期土豆的价格会因通胀上升”行不行?行不行?你又不管通胀。我不但买一个,还要买了一堆,过一段时间把它卖掉。
所以,当远期合约所显示的利率越来越低时,也可能是“资产价格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导致了资本相对回报率不断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