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投资—2016年

(2015-11-13 10:5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长线标的
      我过去、现在和未来,说的“价值投资”,都要符合巴菲特的三个筛选标准:1、至少能持有10年;2、假设股市关门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会受影响;3、公司要诚信。
      
      A、5倍市盈率,后10年业绩不变,每5年本金翻一倍。
      B、20倍市盈率,后10年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5%,每5年本金翻一倍。  
      A和B的价值,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港股,只有10倍市盈率,而标普500可以有20倍市盈率。
      
      固定资产越高,需要折旧的费用就越高;负债越高,所需支付的利息就越高。资产越轻,意味着越小的投入却能产出等价的商品或服务;负债越轻,意味着公司的自由现金流,足以保障公司的发展。
      这些并不只是财务,而是在经济活动,或市场竞争中,优势者力量的体现。
       
      二:QE。
       2008年金融危机,央行为了阻止“市场失灵”而推出了“QE”。之后,联储的“QE”,本质却变成了购买走国家“财务报表”中的负债,换句话说:这是帮国家造假账+印钞票。而零利率,降低了国民储蓄的价值,促成更多的国民储蓄转换成债券或资产。保险,也是国民储蓄,只不过更长期限的“定期储蓄”。
      这就是为什么,“QE”,让很多价值投资者,和技术分析师,很不适应。在2009年,只有懂的“QE”性质的人,才能看懂股市未来的走势。就像一家企业,如果美联储购买走它的债务,不断的注入现金,降低它的负债利息,这家企业的“股价”,在“QE”期间,一定持续上涨。
       但这样的做法,长期来看,风险是非常大的。
   价值投资—2016年
      (2015年11月6日,道指股息率为2。44%;而标普2%。这并不意味着,2015年,道指的股息率高于标普500,而是标普500有更多的公司,用现金+发行低成本债券,去回购股票的结果。)
       
      从1986年开始,标普500的收益率和标普500的指数价格,开始明显呈反向关系。这显然是由于美国国债利率不断下降,导致的结果。
      从1975年开始,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从45000美元,增长到51000美元(2012年)。而人均债务,却从2万美元,增长到超过8万美元。所以,“QE”永远不会停止了:就算美联储转移走了一部份,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内的,仍然有人均7万美元的债务。
      债务/GDP比值的不断增加,和国民储蓄的价值被不断降低,这肯定会扩大美国的贫富差距,现在己经逼近1929年——那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美国的房产税是以房屋现值计算的,房价越涨缴纳的税越多。所以,当美国的房价增速持续快过美国的工资收入增速时,这就可以定义为:泡沫化。但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阻止的机制,如果能进一步准确定义“资产价格通胀定律”,就可以测量泡沫。
       
价值投资—2016年
        (上图是美国消费信贷的月度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信息网。)
        这显然要用“同比增速”,图中只截止到2014年11月,最新的2015年9月,这个数据加速到289亿。随着美国MBA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联储QE),从9%跌到现在跌破4%,和美国股票、房产等资产价格上升,很明显,美国的消费、资产价格和工资增速,仍处在“螺旋式上升”的通道中。
        中国的房价帮了美国大忙:制造业成本超过美国;工资也开始随着房价赶上美国。这应该有利于美国的工资——通胀趋势。
       花明天的钱,来“增加”今天的GDP,从长期看,是一种极其愚蠢的“经济增长”,并且无可救药。储蓄是有价值的,可以理解成:本币储蓄的价值=即有社会生产效率的“凭据”+银行的服务费用。储蓄利息,是负债者对于储蓄者,所需付出的代价。当一个社会,只有债务为零时,储蓄利率=零+通胀率:完全等价于“货物流通的媒介”。当债务增长无法有效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时,国家的债务/GDP比值就会一直扩大。
       ——所有这些债务,要么还债;要么子孙们还债;要么印钞票。
       弗里德曼曾经教过: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效率是最高的。美国大学学费,30年时间上涨了1000倍。最简单的办法:美联储只需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终生免息助学贷款”就行了。如果大学的学费需要贷款10万美元,那么40年里,每个月也只需还200美元。美联储可以用独立的“政策性账户”来支持这项贷款,这可以有效的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而不应该用低利率,去鼓励他们“花明天的钱”,或是随便改变储蓄和债务的相对价值。
       
       至于欧州和日本,己经陷入了“货币幻觉”里:货币贬值能缩小债务/GDP比值么?随着欧元区正式进入“储蓄负利息”,欧元名义上也己经死亡了:它和日元一样,沦为国际市场上的“融资和套利货币”。并且,欧州也将向日本一样,随着错误的财政、货币政策,欧州社会从人口阶段性老龄化,会变成持续的生育率下降——人口数量长期持续萎缩。
       如果欧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及信用资产,这是欧元区走向瓦解的又一步。
      
       由于QE,给很多价值投资者,造成困惑。现在知道本质就行了:用央行的货币置换部份国家(民)负债。
       某些国家,由于本国的货币发行,是由“央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发行”的,那么,要再加上:用储蓄置换商业负债,然后央行再对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
       在这样的国家,可能万有引力定律也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三:美元指数。
       美元贬值周期+中国“年复合投资增长率”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之前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宗商品牛市;现在美元走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改变方向,又导致了大宗商品熊市。
       黄金是例外,如果所有央行都印钞票,那么黄金就是货币,而不再是资产了。黄金探底仍需时间,但全球债务+QE——负利率,早晚带来黄金的新一轮上涨。
     
          价值投资—2016年
     
       建立在美国经济“唯一复苏”上的美元指数走强,将给大宗商品、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持续带来的压力。
       如上图,这一轮,不管美联储加息,或不加息,美元指数都最少见到120。美元/原油逆转,其后果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沙特己经财政破产了。
       中东可能要大乱了。这也是那些用资源驱动经济增长,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国家的最终结果。
         
       四、A股。
      2015年,高杠杆差点导致股市崩盘,直到国家救市,和1929年美股崩盘的原理一样。类似的股灾,从现在看,未来可能还会出现。
       美国房价的中位数,大概在1200美元,人民币就是7600元左右。福州的房价,和洛杉矶一样。
       高房价也推动了工资的增长,显然,企业或商业,需要在员工的工资中,为他们支付房价:他们不可能睡天桥。
        
       A股之前主要的获利模式:从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拿到筹码,然后把这些筹码在二级市场寻求高价卖掉。所以这就产生出“政策市”:政治寻租。
       而政府也很喜欢政策市,首先是国企几乎都有“先见之明”:债券融资有还不起本金的可能,而股市是不用还钱的。其次,它们也支付不起“市场利率”。而银行融资,最终总是会形成呆坏账。
       获利模式+国企,就是“政策市”的由来。而且级别越搞越大。
       20万亿国有资产要“资本化”,就需要一场政策市,来变现成“现金”;几千家“三板“、”四板“,等着“政策牛市”后开启的“注册制”:一堆筹码可以变现成“现金”。
      洗钱,现在仍然是很容易的:钱很快就能转到香港或其它允许资金自由进出的地方。而在美国,银行个人账户大额资金转出,都要报备:说明去向。
       
       所以,这就是去年上涨的逻辑:炒创业板——推注册制——几十家打包发行新股——“PE”利益对现。
       唯一遗憾的是:有时智商极高的聪明人,却也会算错一些东西,比如“场外配资”。在股灾时,整个市场的资金杠杆:从二级市场、到股权融资,崩的太紧了。以至于配资因股指短线巨幅调整时崩盘,在高杠杆下形成连锁崩盘:3000点,要崩掉场内融资盘;2000点,要崩掉各种形式的股权抵押的杠杆盘。而银行和券商,就是这些杠杆盘的“金主”:据说它们享受的是“优先级”收益。
       中国的银行业,任何时候都会出事,这是最奇怪的。我想是不是哪天委内瑞拉的股市崩盘了,中国的银行业也会倒闭?因为它们即不要存贷比,也不要新巴赛尔协议?
        
       以上,我重点写了QE,和政策市。
 价值投资—2016年

         政策,和价值投资永远无关。
         如果说,2012年是投资成长股;2014年是投资蓝筹股最好的时机。那么2015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剔除掉金融股(或者说券商保险),总体没有增长。所以合理的估值,就是沪指10-12倍;深成指20-25倍。我上面之所以写了政策市,意思是:A股再次探底的时间,也可能比想像中的要长的多。
       比如,用50市盈率的股价去收购20倍市盈率的资产,然后再注入上市公司,借助高市盈率在二级市场卖出筹码变现,这种游戏用巴菲特的比喻就是:“当钟声敲响12点,一切都会变回南瓜和老鼠”。
        在中国更恶劣的是:很多都是违法的,而且很难说,谁是第一个带头违法的。
         
        2016年的三个观点:1、新兴市场经济还要往下走,全球高收益债券价格,随违约数量走高而下跌。
        2、美元指数会继续走强。
        3、全世界都找不到“估值合理”的资产了,价格背后唯一的推动力就是“钞票”:铸币税。
        
        日本央行直接购买股票,是创造人类经济史的“奇迹”。但你要问我日本经济,我只有三个字:不看好。当然以后有可能是欧央行或某国央行或其它央行这样做。
        价值投资:以合理的价格(越便宜当然越好)买入优秀或伟大的企业,是正确的获利模式之一。或者说,资本市场的唯一做用,就是把钱交给优秀或伟大的企业家,让他们去创造出比储蓄高的多的价值。
        而错误的获利模式,当资金量滚动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持有资产能帮你躲避“铸币税”,当然现在持有黄金也可以,因为ETF资金流出的差不多了,而且空头盘的数量持平多头,而且黄金每一次下跌,总能明显引发实物需求。当然,等这一轮美元上涨周期过后,可能是更好的买入机会。从长期看,黄金跟债券收益率差不多:“金本位”的债券利率=储蓄价值。法币本位的债券利率+铸币税=黄金储备的价值。
        
          QE+负利率,也会导致家庭部门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当它不足以支撑债务扩张时,就会引发经济的“去杠杆”和衰退,这就像2000年和2008年的美国。甚至当家庭部门的名义收入增长都开始下降时,而债务却在迅速增长,那么下一轮危机肯定就在眼前了:像产油国。所以并不是说,只要没有“通胀”,全球央行就可以恃无忌惮的扮演上帝的代言人:永远“QE”下去。
         以上,在2016年可能会看到。比如,2015年时,全球房价上涨的速度普遍,并明显超过工资增长的速度,导致房价上涨时,租金回报率却在下降。这也是典型的“资产价格通胀”。
         全球经济增速,不足以支撑更高的市盈率水准:20倍市盈率以上。所以,2016年唯一确定的是:市场的波动性比2015年更大。假设对冲基金睡醒了,可能2016年的收益率就不会像2015年那么差。
         
        “货币幻觉”这个词是费雪1928年提出来的,然而他却在1929年破产了。在1929年大举压杠杆做空的杰西·利弗莫尔发了横财,但最终他也破产了。唯一能把资金安全的滚动下去,只有价值投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