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帮了美国大忙:制造业成本超过美国;工资也开始随着房价赶上美国。这应该有利于美国的工资——通胀趋势。
花明天的钱,来“增加”今天的GDP,从长期看,是一种极其愚蠢的“经济增长”,并且无可救药。储蓄是有价值的,可以理解成:本币储蓄的价值=即有社会生产效率的“凭据”+银行的服务费用。储蓄利息,是负债者对于储蓄者,所需付出的代价。当一个社会,只有债务为零时,储蓄利率=零+通胀率:完全等价于“货物流通的媒介”。当债务增长无法有效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时,国家的债务/GDP比值就会一直扩大。
——所有这些债务,要么还债;要么子孙们还债;要么印钞票。
弗里德曼曾经教过: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效率是最高的。美国大学学费,30年时间上涨了1000倍。最简单的办法:美联储只需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终生免息助学贷款”就行了。如果大学的学费需要贷款10万美元,那么40年里,每个月也只需还200美元。美联储可以用独立的“政策性账户”来支持这项贷款,这可以有效的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而不应该用低利率,去鼓励他们“花明天的钱”,或是随便改变储蓄和债务的相对价值。
至于欧州和日本,己经陷入了“货币幻觉”里:货币贬值能缩小债务/GDP比值么?随着欧元区正式进入“储蓄负利息”,欧元名义上也己经死亡了:它和日元一样,沦为国际市场上的“融资和套利货币”。并且,欧州也将向日本一样,随着错误的财政、货币政策,欧州社会从人口阶段性老龄化,会变成持续的生育率下降——人口数量长期持续萎缩。
如果欧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及信用资产,这是欧元区走向瓦解的又一步。
由于QE,给很多价值投资者,造成困惑。现在知道本质就行了:用央行的货币置换部份国家(民)负债。
某些国家,由于本国的货币发行,是由“央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发行”的,那么,要再加上:用储蓄置换商业负债,然后央行再对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
在这样的国家,可能万有引力定律也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三:美元指数。
美元贬值周期+中国“年复合投资增长率”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之前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宗商品牛市;现在美元走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改变方向,又导致了大宗商品熊市。
黄金是例外,如果所有央行都印钞票,那么黄金就是货币,而不再是资产了。黄金探底仍需时间,但全球债务+QE——负利率,早晚带来黄金的新一轮上涨。
建立在美国经济“唯一复苏”上的美元指数走强,将给大宗商品、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持续带来的压力。
如上图,这一轮,不管美联储加息,或不加息,美元指数都最少见到120。美元/原油逆转,其后果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沙特己经财政破产了。
中东可能要大乱了。这也是那些用资源驱动经济增长,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国家的最终结果。
四、A股。
2015年,高杠杆差点导致股市崩盘,直到国家救市,和1929年美股崩盘的原理一样。类似的股灾,从现在看,未来可能还会出现。
美国房价的中位数,大概在1200美元,人民币就是7600元左右。福州的房价,和洛杉矶一样。
高房价也推动了工资的增长,显然,企业或商业,需要在员工的工资中,为他们支付房价:他们不可能睡天桥。
A股之前主要的获利模式:从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拿到筹码,然后把这些筹码在二级市场寻求高价卖掉。所以这就产生出“政策市”:政治寻租。
而政府也很喜欢政策市,首先是国企几乎都有“先见之明”:债券融资有还不起本金的可能,而股市是不用还钱的。其次,它们也支付不起“市场利率”。而银行融资,最终总是会形成呆坏账。
获利模式+国企,就是“政策市”的由来。而且级别越搞越大。
20万亿国有资产要“资本化”,就需要一场政策市,来变现成“现金”;几千家“三板“、”四板“,等着“政策牛市”后开启的“注册制”:一堆筹码可以变现成“现金”。
洗钱,现在仍然是很容易的:钱很快就能转到香港或其它允许资金自由进出的地方。而在美国,银行个人账户大额资金转出,都要报备:说明去向。
所以,这就是去年上涨的逻辑:炒创业板——推注册制——几十家打包发行新股——“PE”利益对现。
唯一遗憾的是:有时智商极高的聪明人,却也会算错一些东西,比如“场外配资”。在股灾时,整个市场的资金杠杆:从二级市场、到股权融资,崩的太紧了。以至于配资因股指短线巨幅调整时崩盘,在高杠杆下形成连锁崩盘:3000点,要崩掉场内融资盘;2000点,要崩掉各种形式的股权抵押的杠杆盘。而银行和券商,就是这些杠杆盘的“金主”:据说它们享受的是“优先级”收益。
中国的银行业,任何时候都会出事,这是最奇怪的。我想是不是哪天委内瑞拉的股市崩盘了,中国的银行业也会倒闭?因为它们即不要存贷比,也不要新巴赛尔协议?
以上,我重点写了QE,和政策市。
政策,和价值投资永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