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进来都要补贴,别跟哥说什么海正、华海的仿制药,在美国卖多少钱。
医药改革,我个人分两个阶段:1、国家医保支出增加;2、公立医院改革最终结束掉以药养医。
对于药企来说,这意味着名义售价和实际售价最终要并轨。
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存在“维护名义价格体系”的说法。最终名义零售价和实际售价(市场批发价)都要随政策调整而逐步并轨。如果不并轨,这等于在给国家增加负担。这个人认为,对价格策略要考虑。
(广东还是预留了非基药身份;而山东基药招标,我想是的名义价格给对手拉太开了,所以没有以经济技术标第一的身份,直接锁定非基药。后续各省的基药和非基药的双信封,可能也是类似。原因个人认为如上。)
但是,现在两个困难:1、品牌仿制药顺应国家政策,比如国家医保支出增加,这边减小些返还,但原研药反过来增加医保返还,你怎么办?2、以后公立医院改革,增加医生名义工资收入,但只要有一家继续给,其它人都得跟。
所以这就是中国品牌仿制药的困境,这1和2都没个说法,两头不是人。
这在欧美都不是问题,唯独在我们国家现阶段,是个问题。
泰嘉比其它仿制药,己经领跑10多年。当把价格降到某个位置时,事实上将形成氯吡格雷仿制药的“独家生产”,无论后面有100家1万家获批都是一样。但这算不算垄断?如果算,被“发垄断”罚到,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其它品牌仿制药,有些品种也类似于泰嘉这种情况。所以这也没个说法。
这种特殊时期过渡阶段,竞价招标制度+医改,如果部门政策不协调,不给医保、医院、垄断一个说法,品牌仿制药基本上前要被原研挤,后要被回扣拼。真要顺应国家号召“降价”,又要担心被告“垄断”(连茅台都会被告垄断,这真是奇芭);不降在低价药面前,就是丢标一个结果。市场化竞争“纯属虚构”。
不让原研进基药,谁还有本事不让原研进非基药?那以后自己的新药怎么办?审批又慢,进医保也慢,等产生效益专利期没剩多少了。新药这边也是干着急:怎么就不能新药获批就直接进医保呢?
现在可能都是观望。不过辉瑞做得挺好:配合FDA重新审视仿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