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技术分析(个人属于三脚猫的功夫),从我逐步买入小信至今,我没有卖出一次。唯一的是在去年6月份,因为陕西招标信息,自己理解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减仓,但发现错了后我更正并又马上买回,虽然我知道按技术分析,晚一周买,大概率可以买到更低的价格。
很多价值投资者,不用技术分析。我从来不认为技术分析是不管用的,但我认为首先技术分析是数学,不是投资。而我们都是来做投资,不是来解数学难题的(我个人认为,假设一个人不用基本面、经验的辅助来排除,技术分析等于在论证1+1=2)。其次,为了20%或是30%的波动,花掉大量时间精力,是非常愚蠢的。花同样时间找牛股要比这划算得多。
什么是估值?给于一块资产估值,或是给于一款新药估值,这是可以的。比如阿利沙坦,有人估一年2亿到3亿;有人估一年5亿到10亿,这都很正常,阿托伐它汀就是例子,上市前很多分析师不看好,给果它成为超级重磅。有一些药一开始大家都很看好,最后却卖得不好。所以巴菲特很少买医药股,因为他无法确定新药的估值。
但是从过去百年的医药工业发展来看,百年药企应证了费雪的看法。这跟企业大或小,根本没有关系。那么护城河在那里呢?今年一位基金经理说:专科药物的龙头经常会形成越来越强的先发优势。我认同这个观点。
所以投资医药股,不是看估值的。首先它们是轻资产,也没什么好估的,真到要估的时候也肯定是不值钱的;其次,新药,很难估的;最后关键是靠人来研发,如何给人估价呢?这做不到的,那不变成你给别人算命了么?
永远不要给别人算命,做人做投资都是这样。
如果传统的估值方法不太管用,怎么判断一个医药企业的价值呢?我的方法是:给路径估值。比如说,一家药企,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不同的路径。好像说一个人,在一个岔路口,有A\B\C三条路,我们给这三条路来估值,然后看这家企业住哪里走。比如说走A路给30倍;走B路给20倍;走C路给10倍。竞争者越少估值越准。
我发现,在心脑血管抗凝抗栓化药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专科领域,超过10年并成规模的,只有小信一家,而且我认为她走在A路上。而医药需求量,是常数量,不存在吃多吃少的问题,是按经济发展水平,按人口,在不同国家都是可类比的。这就很容易估出10年期的成长性。
其次,如果有竞争者,它也走A路,并开始追小信,想实现弯道超车会非常困难。这又回到医药股的投资逻辑上:专科药物的先发优势。
最后,严谨高效的管理层,诚信的公司、年年分红、极干净的报表。在2013年静态23倍市盈率,最后大概率,结果是和巴菲特在1998年投资可口可乐时15倍市盈率一样。
——我们用时间来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