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12月份,安徽省的招标价中,河南帅克的氯吡格雷,比小信的打6折,只有赛诺菲的3.3折。
这一策略早晚都是要来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这一家,就是后一家。
从竞争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好事,最好这世界上的药全是普药,像阿斯匹林一样。
假设所有厂家的氯吡格雷质量相仿,而这个模式又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氯吡格雷最终将进入价格战。对于小信而言,要么降价,要么丧失份额。考虑到先发厂家有溢价优势,降价不会导致份额丢失,但也将被冲掉利润。按12年10亿的量、降价30%来应对,影响每股收益估计0.6元左右(只是预估),即以12年业绩估算,每股收益将是0.8元,对应40倍市盈率。同时氯吡格雷单品增速将加速到40%。
假设这种情况发生,同时意味着中国的氯吡格雷厂商,将完全丧失进一步研究氯吡格雷的能力。因为价格最终趋于普药,没有剩余利润跟进研发;而原研厂商或国外仿制药企将继续投入后续研发,并最终在基因差异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去掉氯吡格雷的“加黑框”,回过头来打回中国市场。
但假设氯吡格雷仿制的质量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价格战的策略等于自杀。这很简单:我昨天去买一件皮衣,杂牌的货我是看都不看,直接挑品牌。买衣服都这样,更何况吃药,更何况吃的是氯吡格雷。
假设这个价格是不可实现的,仅仅是报价而己,那么完全可以无视。因为我不清楚他们要怎么供应。或许进口些“印度级原料”?然后叫工人加班用模子把它们压出来?
以上我分析了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先发厂商的溢价优势和份额仍然成立,增速加快,但一次性降价对利润的冲击相当可观,虽然最后的结果(和不降价)是接近一样的(相当于后20年价格一次性降到位了)。
下面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不管是赛诺菲或是小信,基本上都是无视的。小信会继续欧版GMP生产规划,继续为氯吡格雷去掉“加黑框”而投入。
剩下的,就看帅克能说服多少医生,使用他们的“半价氯吡格雷”。
所有这些,是必然要发生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在生产氯吡格雷的厂家,在欧、美却一片也卖不掉,都住最不发达国家或其它发展中国家销售。以后也总会有人报出每20片20块,或者每20片10块。我昨天在网上找了一下,有人还报每公斤几百块,说你要不要,要的话我家里还有好几斤呢。当他们无法销售时,他们自然就转到南美或非洲去了,率先实现中国的“制剂出口突破”。
后面据说还有40家,我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