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到今后的10年,全球经济和医药行业,都会迎来大变革。这是大时代,呼唤英雄的时代。
首先,就是影响所有人的,全球老龄化。老龄化意味着政府的医疗支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多,对价廉质优的仿制药的需求,也会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多。这是今天全球大药企,纷纷转向和仿制药企合作的背后原因。
其次,对于中国而言,相对来说,后10年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仍然小于经济增长潜力、国民收入提升的正面影响。仿制和新品研发将齐头并进,对于优秀的企业,这是一次极好的,缩小和全球医药巨头差距的时代。
最后,随着医保普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将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每一家制药企业。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销模式。不适应者将被淘汰,在改革中调整自我,并积极跟上的企业最终胜出。
今天的小信,即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有内忧,有外患,有机遇,有挑战。这对小信的管理层,战略能力是一个挑战。
我虽然是一个外行,但还是以外行的角度,来理解今天小信的位置。
一、小信面临的挑战。
1、对于全球医药巨头,转向与优秀仿制药企业合作的趋势,这意味着两强联合,在全球专利药仿掉大潮到来的前夜,他们能提供略高于其它仿制药价格,而又有原研品质的仿制药;或者像京新药业一样,很早就给德国药企代工氯吡格雷。所以原研和仿制合作;发达国家药企找发展中国家代工,这是医药巨头面对仿制大潮,必然的选择。在这种局面下,两强联合仍将占据发达国家市场的主流。并且有能力巩固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
2、学术营销永远是和新品研发在一起的。如果新品研发跟不上,学术营销的团队优势,会在仿制药的冲击下,转变成费用成本。当一个医生不了解新品时,他会主动打销售代表的电话了解情况;当一个医生完全了解产品时,他会拒绝接听任何销售代表的电话。当新品不“新”时,一个有着强大学术营销团队的企业,可能会迅速被另一家有着强大代理制的企业所挑战。
3、仿制药的同质化和价格战。美国FDA一口气今年批了好几家仿氯吡格雷的企业,包括印度企业;而在我们的药监局,排队的也有几十家。尽管我不认为这几十家,都有能力生产高品质的氯吡格雷,但氯吡格雷成为像阿斯匹林一样的普药,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小信的机遇。
1、制剂出口。这是国家摆到了战略高度,在下一个五年或十年,争取实现制剂出口的突破。波立维美国区的售价,是中国区的两倍;而中国区波立维的价格,又是泰嘉的两倍多。虽然出口美国非常之难,但出口到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机遇。
不过这同样非常有挑战性,印度的一个仿制药企,就可以一年上报欧州和美国FDA的品种,就超过100个;他们有强大的仿制能力,和更早构建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可以把仿制药卖到世界各地。
2、渠道的优势。一个有着800多人,可能医疗器械上市时,将超过1000人的销售团队和渠道,就是优势。但如果渠道没有水,那就不是优势。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利润分布上,原研和品牌占据最高端;而渠道优势就是中端,代工是最低端。小信去年调整了一次渠道,虽然这个我并不内行,但从实际效果看,今年上半年泰嘉跑赢波立维,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是所有信立泰人的辛苦付出。
渠道代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代理最好的产品,可以从顶尖的医药企业学到很多东西,让小信的学术团队更专业化,自己又可以从中分享一部份利润。
3、先发的优势。知道PCI手术支架+氯吡格雷+比伐芦定=什么吗?等于心脑血管的半壁江山!等于心内科的一大半!小信正在这条正确的路上奔跑——专业化,专业化,更加专业化。
那么,回顾我投资于小信的一年还多一点的时间里。我认为小信做的好是什么呢?——她符合我的思路;她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她坚信明天可以比今天做得更好。当然,最关键是叶董赋于这家企业的灵魂:美好源于诚信。我并不担心,因为多少家企业加入,氯吡格雷就变成阿斯匹林,中国的医生仍然没有完全掌握氯吡格雷,学术营销团队的优势仍然巨大。
我们看小信现在有了什么?有着比波立维更强的销售能力,有了比伐芦定来补充低份子肝素,两年后我们还会拥有PCI支架,由诺华来的澳州博士带队研发,由中科院院士带队进行临床,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正规的临床。我们还需要什么?噢,头孢肤辛钠/舒巴坦钠。请不要质疑小信8年的研发和几千万的单品研发费用,想想看,曾经一个美国药企花了30亿美元+8年时间研发一款头孢。再看看我们国内的企业,2年就能研发一款新的头孢,您会怎么想?您会相信卖满大街推销头孢的销售员说:“看,信立泰的头孢研发就是个笑话。”
最后,明年我只期待制剂的出口。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战略,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