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质数》教学设计
(2019-01-14 22:14:40)
标签:
教学设计 |
《找质数》教学设计
西安市高陵区城关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表格、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在老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课件展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大于2的偶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没读懂什么?
生:什么是质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质数。
设计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予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
提出活动要求:
(1)、写出老师给出的表格中所有数的因数。
(2)、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求助,也可以借助方格纸,用画的方法来解决。
2、指名汇报,并展示学生的结果。
数字n的因数
1:1
2:
3:
4:
5:
6:
7:
8: 1,2,4,8
9:
10:
11: 1,11
12: 1,2,3,4,6,12
13: 1,13
14: 1,2,7,14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个环节时 ,我没有根据教材上的安排来教学,因为在找因数那节课学生已经通过摆长方形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所以直接让学生找因数一方面是为了反馈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初步抽象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三、分析、概括
1、
观察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除了1以外,所有的数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有的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
(3)、因数的个数不同,有的有2个因数,有的有2个因数以上的因数。
思考:你们能不能给这些数分分类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因数的特征,从而发现这些数因数个数的不同,为后面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做充分的铺垫,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2、
那你们能根据因数个数的不同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吗?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课件出示)
板书:质数,合数
3、
讨论:1是质数呢,还是合数?
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经过演绎推理,进一步明确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从本质上区分两个概念的不同。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1
质数有(
2、
3、
学生动手完成。
汇报交流:1~100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五、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以数学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思考、观察、比较中抽象概括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明白知识的产生过程。同时,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本质上能对它们加以区别。
存在问题:
第一,
第二,
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第一,
第二,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