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传递司法温度
(2023-03-10 11:08:47)
标签:
时评杂谈 |
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传递司法温度
杨琳
2023年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202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切实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部署、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度提出了切实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
2022年,北京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残疾人司法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大涉残普法宣传力度
积极构建涉残普法宣传互联共建机制。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开展联动普法,共同推进残疾人司法保护工作。主动向基层延伸助残服务职能。依托人民法院基层组织,开展普法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人民法庭充分发挥深入基层的优势,根据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
二、持续提升涉残案件办理水平
积极发挥残联、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司法所、街乡社区、律师协会等机构的作用,构建纠纷诉源治理与多元化解工作机制,通过案件通报、诉前介入、搭建矛调平台、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凝聚涉残案件纠纷化解多元力量。搭建“快立快调快审快执”机制,缩短涉残案件审理周期。妥善审理涉残刑事案件,注重对残疾人被告的教育感化,体现司法对残疾人被告人的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依法规范无障碍视听作品的使用范围,审理全国首例无障碍电影侵权案。创新和完善涉残执行工作机制,建立涉残专业化团队,加快涉残疾人执行案件办理。
三、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
针对未成年残疾人开展专项救助。依法保障刑事案件中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残疾被告人,残疾被害人、残疾自诉人以及民事、行政案件的残疾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灵活运用线上谈话、书面审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司法救助审查,让残疾人申请人少跑腿。
四、切实加强无障碍诉讼服务
建立全流程一体化电子诉讼平台,实现全流程“上网”“在线”,残疾人当事人“一次也不用跑法院”即可完成诉讼。建立上门立案机制,协调司法所建立“云法庭”便民服务点。为聋哑人聘请手语翻译,保障聋哑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改善诉讼服务环境,按照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要求,优化盲道、无障碍通道、无障碍专用洗手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诉讼服务场所配备轮椅、急救箱、老花镜;严格规范窗口接待,按需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增设绿色通道,贴心满足特殊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