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也需“酝酿”
(2024-11-15 13:16:22)
标签:
教育生活生长 |
问题也需“酝酿”
——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董老师,你说这是咋回事呢?”一大早,王琰跑过来,兴奋地嚷嚷。
“什么咋回事?”刚放下手中的包,我就被王琰的话说得一头雾水。
“你忘了,就是上周我问你的那个题啊?昨晚我忽然就想起来了,还觉得容易得很呢。嘿嘿——”王琰摸着脑袋,傻傻地笑。
“原来是这个啊,我说的没错吧——这不明白了?”招招手,我把王琰拉了进来。
王琰的话让我想起了上周,他问我一个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我判断是在这孩子思考的范围之内,就放任了一把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放几天不管它,你自己就会弄明白的。
“董老师——我就是不明白了——我还是我呀——怎么那天不明白——昨晚就忽然想明白了呢?真是奇怪!”这会儿换作他一头雾水了。
“不着急,待会儿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也许你就明白了。”看着孩子一脸困惑的样子,我卖了个关子。
晨读之前,我带着我的故事走进了教室——
在古希腊,当时的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就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苦思冥想,起初尝试了很多种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坐在水盆里,看到睡往外溢出,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说说你们的发现——”看着一屋子的小眼睛,我忍不住笑了。
“董老师,这是让我们遇到问题不能着急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问题总会有解决的那一天的。”
“董老师,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办法总比问题多呢?”
“董老师,这是在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要慢慢思考吧?”
……
一时间,孩子们围绕故事发表了很多独到见解,王琰始终拖着腮帮在沉思,未发一语。
这孩子一定在联系自己的故事梳理思路呢,我把一道温柔的目光送给了他。
“董老师,我明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遇到了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就搁几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是吧?”就在教室恢复安静时,王琰站了起来。
“你们说得真好!其实,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我们普通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一时不得其解,我们就可以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说不定我们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的。”看着仍然好奇的孩子们,我缓缓地说。
但是,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心理学家将这种这现象,称为“酝酿效应”。更没有告诉他们: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自觉组合,人也会消除前期的心理紧张,甚至会忘记前面的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就会应运而生。我想他们暂时是无需知道的。
孩子们已经进入了晨读,我的心却在孩子们动听的声音中,泛起了涟漪——这“酝酿效应”于我们老师来说,何尝不是好的教育之道呢?
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老师常常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状态感到头疼;对教学上的问题不知如何入手;对一些教育问题束手无策……其实是我们的思维进入了凝固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学阿基米德放一放,让我们的思维进入“酝酿阶段”。或许,就在我们抛开问题去做其他事情时,“酝酿效应”就会让重新唤醒沉睡的思维,使之汩汩而流,绽开思维之花,结出了思维之果,百思不得其解的解决方案也会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的。
热爱古诗的人也会发现,这种心理效应,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时代就有诗人印证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这种心理写照了。
古往今来,问题不少,酝酿也不该少的,不是吗?
这时,初阳恰好溜进了教室,融进孩子们的诵读声里,柔柔的,暖暖的,一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