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蜗牛为梦想而生
蜗牛为梦想而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80
  • 关注人气:1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诗唤醒:冬天在哪里?

(2024-11-08 12:12:17)
标签:

教育

生活

生长

以诗唤醒:冬天在哪里? 

————记《美丽的冬天》教学片段

 

施莱格尔说:诗和实践在哪里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哲学就在哪里产生。今日,教学《道德与法治》之《美丽的冬天》,让我体会深刻。

因爱诗,依据《道德与法治》一些课的编排特点,将它们学成儿童诗的样子,我和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尝试了。

《美丽的冬天》在“冬天在哪里”这一版块的设计中就流淌着浓浓的诗意。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河流

河流不回答,停下不再走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青蛙

青蛙不见影,睡在洞里头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妈妈

妈妈不说话,指指我衣袖

看到这样的编排,没有参照教参建议,我固执地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读一读:冬天在哪里

此时,一年级的孩子汉语拼音已经学完了,他们完全可以借助拼音来独立的朗读简单的诗文了。所以,读了《三字经》的选段,在观察中辨读了“曰”与“日”之后,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上面的那首小诗。

“嗯,读得正确又清晰,真棒!现在我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想一想:我在做什么?”送给了孩子们一个大拇指,肯定了他们的《三字经》选读,进入了下一版块的学习。

孩子们开始自由朗读。

 

五分钟后,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我在问问题——”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小身体倾斜着。

“我在找冬天——”第三排的小女孩,心思细腻了些。

接下来,这两个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我找到冬天了吗?”我看了看孩子们的有些激动的小脸。

“青蛙冬眠了,它不回答我。”

“河流结冰了,它不回答我。”

“怎么妈妈,也不回答我呢?”

“我没有找到冬天!”

“没有找到冬天——”

教室里的空气被孩子们的声音淹没了,他们渐渐失望起来。

“看来啊——这个冬天藏得真是深呢——现在跟着董老师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拿起书,我教孩子们读诗。

配上相应的动作,尤其在读“指指衣袖”时,我指了好几个孩子的棉袄袖子。

“现在,你们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我真的没有找到冬天吗?”孩子们又一次开始朗读了。

“我找到冬天了,妈妈告诉我了。”

“妈妈告诉我在衣袖上——我穿棉袄了!”

“冬天就在——就在我的身上。”

“你一个人的身上?”

“在我们的身上——我们都换上棉袄了——”

“噢——原来——冬天就在我们的身上啊——我们可真棒!掌声送给我们自己!”我伸出大拇指后,又拍起了手。

说一说:冬天在哪里

 

教室里的气氛暖了起来,孩子们的小脸红红的,我知道,这个时候再稍加引导,他们会更棒的。

“让你去找冬天,你会问谁呢?”我看了看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把手一伸。

“我去问大树,可是大树的叶子都没了——”

“大树的衣服都脱掉了。”

“大树的羽毛落光了。”

“这个羽毛好——大树它是——”

“大树就是鸟儿——我姐姐给我读过诗的——也是董老师教的啊。”看着眼前的小姑娘,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周璇,她们长得还真像呢。

“我想——想去问——天空——”坐在窗户旁边的小家伙伸了伸脖子。

“现在的天空,你们看——他的脸色可不好看啊——”送给小家伙一个微笑,我招呼着孩子们看天。

“老师——天空的脸是白的——不是蓝的了——”

“董老师,天空是不是吓得,吓得脸都白了?”

“就是的,这么冷,他又没有棉袄。”

“云朵走了,他一定吓得不行了——”

“冬天来了,这么大的天也吓坏了呢——”学着孩子们的样子,我比划着“大”。

“我想问问太阳——她上哪去了?”

“是啊——太阳一会儿来,一会儿走——好冷!”

“老师,你说太阳怕冷吗?”坐在北边第四排的女孩突然站起来,小脸上满是担心。

“是啊——老师,太阳也怕冷吗?”

“你们说呢?”我看着教室里的小眼睛,被孩子们的这个问题温暖了。

“太阳一定也怕冷,不然怎么躲起来了?”

 

“天空都怕,太阳也怕!”

“太阳给我们温暖,它自己也怕冷——好奇怪啊——”

“我们要太阳的温暖就够了,可是太阳要更大的温暖——是不是?董老师。”一个眼睛大大的小男孩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温暖别人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温暖!你可真了不起!”走到他的旁边,我给了他一个大拇指,他笑了。

我再一次感觉到:孩子就是天生的哲学家。

“跟我读一读我们自己写的小诗吧——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河流

河流不回答,停下不再走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青蛙

青蛙不见影,睡在洞里头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妈妈

妈妈不说话,指指我衣袖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大树

大树不回答,羽毛落光了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太阳

太阳躲起来,她也怕冷呀

冬天在哪里,我去问天空

天空不说话,大脸吓白了

当我们的诵读声落下,随着我的夸张动作,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

“现在,我们找到冬天了吗?”被孩子们的可爱样感染了,我的声音又软了一些。

“在天空上。”

“在大树上。”

“在太阳上。”

“在小河里。”

“青蛙的洞里。”

“在我们身上。”

“董老师,冬天这里有,那里也有。”

“冬天到处都是。”

“我们好好找就能找到!”

“原来,冬天就在我们的——”看着孩子们已经膨胀的小脑袋,我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眼睛里。”

我以为他们会接——身边,没想到,他们给了更深刻的领悟。

所以,不得不承认——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画一画:冬天在哪里

读了那么久,说了那么多,孩子们的天性更是要照顾到的。

“你还会去哪里找冬天呢?在书上这里画一画吧。”指着书中雪山旁的那片空白,我期待更多的惊奇出现。

果然,十五分钟后,丰富多彩的画面被孩子们纷纷送了上来:裹着毛衣的毛毛虫;缩成一团的小鸡;流不出水的水龙头;包着头的奶奶;大喊冷的蚯蚓,发着抖的月亮……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不敢想的,冬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仅在我们身边。

听着孩子们对画面的解说,我笑了,又一次笑了……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孩子有一双洞察世界的慧眼,冬天,在他们的眼睛里,也在我们的心里,冬天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孩子不仅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更具有哲学家的天性,只是他们不是现成的哲学家,需要我们的唤醒、激活和释放。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面对孩子,都应该有这种教育自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