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中,寻一处精神高地
(2024-03-10 16:48:52)
标签:
教育生活生长 |
砥砺中,寻一处精神高地
一直在“金玉良言”里徜徉,捧读《觉觉录》,犹如遇见这世间最良最良的师。
晨起,模模糊糊地捧读;午间,星星点点地批注;入夜,丝丝缕缕地咀嚼……这样的文字喜欢且令人敬畏。
“该书的特点是不崇佛道玄虚,不谈林泉山水,不作浓情言语,而是大力阐扬经世致用和‘内圣外王’之道……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历代先哲智慧的结晶。”初读,仅被序言紧紧抓住心脉——正合我意!
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学问篇》开篇:忠厚世家,书卷为本。读书修德,心安人雅。借专家评语理解:要想传家久远,家业世世代代兴旺,总不过是靠“读书积德”;读书,即使不成名,到底是人品高雅,气度不凡。可见,读书是为了什么?求学问是为了什么?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把幸福放在第一位,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甚至是超越了知识的获得的。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体验,很多时候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盲目地实施我们的教育,让孩子的学习陷入一种痛苦的折磨中,究其原因,我们没有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学习内容,把孩子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自我教育的天赋从不考量,让教育苦不堪言。事实上,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给孩子一些知识,更要给每个孩子以个体精神生活的幸福。我们都知道一个精神世界空乏的个体,其幸福感往往也是同样空乏的,甚至是没有幸福感可言,我们的孩子是血肉丰满的人,必然也需要丰满的精神世界。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十大行动,六大改变,新教育正将师生的精神羽翼丰满!
做一个信仰神圣的人!《学问篇》第12与13条:心正为本,善行为乐。人生真谛,改过始圣。用译文理解:育人应选择相应适当的心术,伦理,文章,来作为营养成分。我们要尽力去掉自己天性中不好的地方,养成美好的品格。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理解这就是——信仰。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的根源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空虚,而信仰往往能挽救于这种空虚,让人生活的有意思,有生气、有诗意。回想教师生涯的前七年,重复工作是我最无聊的生活,即使偶尔有些小想法,小创新都会被现实的困难打回原形,不主动,不想动,我努力适应着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后来,渐渐苏醒,在不断的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一信仰后,同样,我也遭遇了很多困难,甚至还要大,还要让人不可逾越,奇怪的是,就在我小心地摸索中,我发现那些困难竟主动地为我让路,而我不再被环境左右,不经意间还改造着环境,让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在执着“乡土田园诗意教育”的短暂岁月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心有信仰,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全世界都会为我让路的,而我所做的就是拾级而上,亦步亦趋,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这样设想,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信仰,种下理想的种子,我们孩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路拾得善良、敏锐、宽容、坚强、执着……这些良好品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该是多大的恩惠啊,而我们不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吗?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乐源于善,德源于书。”《学问篇》诸如这样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阅读就是后进生,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很多人对这句话还是充满了质疑,毕竟应试教育把我们捆绑地太严实了,容不得我们喘息,更不敢拿出一些时间来尝试并见证阅读的力量。我们是如何改造后进生的呢,大量的习题精选,反复地测试磨练,我们很多时候都不会想到是阅读出了问题,即使意识到也不敢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无数的案例已经证明,善于引领孩子阅读的班级或学校,其孩子的学业成绩及智力发展都远远高于不经常阅读的孩子。新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实验,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读共写,从源头处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阅读教育大师中,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书籍的作用和阅读教学的阐述是最为全面、深刻和生动的。这也是他几十年身体力行,实践得来的结果。实践出真知,阅读我们不得不去重视!
阅读,知人论世察己,阅读,又岂止这些?带领孩子阅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人,便是把孩子带上自我教育的幸福之路,且这条路是终身的!
做一个敬畏自然的人。“万事万物,皆己分内。”《学问篇》第16条如此教诲我们: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包涵在学者观察研究的视野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则包容宇宙万物的有无。这不免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育就是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一切对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试着揣测,先贤们就是让我们教师把悲悯情怀植于孩子的心灵中,埋下对生命,对自然敬畏的种子,这种子就会在孩子的生命中孕育成关怀、怜惜、惦念……把冷漠拒之门外,把爱无限传递,帮助弱小,成为美好之人!
做一个敬畏自然的人,更要求我们遵守自然之道,不违背自然法则,不篡改自然法则,让自然自然地存在!
把孩子带进自然,引领其认识自然,和他们一起融入自然,与草木飞虫,禽鸟花兽为友,做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孩子的生活更有意思。
这样读下来,《觉觉录》要告诉我们的第重要之处便是: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做一个真善美的人,长成一个美好的人——善待自己,温暖他人!
做一个有精神的人,把孩子领向人生精神的高地,教学相长的路上,相互成全!这样做老师,才有精神!
挥手告别,向精神高地出发,做一个有精神的老师,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