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幸福:生命不息,行走不断
(2023-10-15 23:49:27)
标签:
教育生活生长 |
朝向幸福:生命不息,行走不断
————走进《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秋风送书香,文字随风来。金秋十月,在明师班,也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共读朱永新老师的新作《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这本书是朱老师对新教育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次综述!”导师许新海博士如是说,再次相遇,实感荣幸至极!
2023年8月,在《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出版三个月之后,第一次相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围绕本书,发起了主题为“探寻教育幸福之道”的线上直播对话,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非常荣幸被出版方信任与鼓励,在直播对话中做了“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汇报交流。
现在回想还是非常感动,汇报中,能如此近距离聆听著名编辑李乐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卢志文,新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硕果三位我顶礼膜拜许久的老师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
事实上,如果追溯,我与《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这本书的相遇,岂是2023这一年这几个月呢?
幸福之灯指引,我与新教育相遇十三年了,这十三年中的每一天每一刻不都是与这本书的相遇吗?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在关于“新教育实验的使命”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新教育实验的使命完整的表述是“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父母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一年我们县成为新教育试验区,我只在教育局网站上初识新教育;2011年,我从异乡调回故乡,因前几年课程繁重,过度用嗓,嗓子受损伤,医生嘱咐两年中不能长站讲台用嗓否则就站不了讲台,单位照顾我教了门常识学科,与此共同,我们的户胡镇中心小学挂牌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我相遇新教育,相遇《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相遇“教师三专”,本就喜欢文字的我,就有了大把的时间沉潜在教育的文字里,我迷恋上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走上了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我把《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补充着读,将《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比较着读…… 读什么,就,我开始思考什么,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我的读书生活。和以前传统的读书笔记方式不同,我从“浪漫——精确——综合”上得到启发,尝试以走近(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存在)——走进(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纳入书中精华)——走出(用总结的方式梳理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思所获)的方式来抒写我的阅读诗意。每每捧读一本书,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中外专著的互文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教育思维,尤其是教育专著的阅读,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我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这些年,且读且行且思且写,我开启了主题式的读写思行研。周一携一颗心做教育,我做起了“无痕教育”的探索,写教育叙事;周二吟一首诗给孩子,我进行“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课题研究,和孩子们写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是开启了“阅读指向表达”的课堂摸索,写语文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我继续“我是谁”的叩问,写心语杂感;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结合各个课程的开展,我写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给自己,捧读各类书籍,我写读书心得;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走上新教育新父母的旅程,我写亲子叙事。坚守农村教育,读写思行研,我认识到:教育单有激情不够,还要用文字为爱作证;教育只有思考不行,还应让文字记载奇迹的诞生……写是为了在写中锻炼思维,学会反思,最终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
不断对话,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在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愿景”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两个“成为”: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最终实现“五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改变区域的教育生态。2013年,我就相遇了!
2013年4月被学校派往海门学习,归来,我的心便如海门的海一般潮起潮落:麒麟小学在“春花的故事”里播种了“责任的种子”于孩子们的心灵土壤中成长;余东小学以“老票友的不变情怀”为梦想,走上了“京剧课程”研发之路传承着国粹;东洲小学的“智慧数学”课程;中南国际小学的“理解国际”课程……对于课程,对于新教育,对于教师的行走方式,对于学生的生存状态……我的思绪像极了遭遇暴风雨洗礼的海面再也无法平静!我发出了呐喊:“做新教育,做课程研发,我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飞在云端舞蹈”。我被敲碎了自己,我想掬一捧新泥重塑,我渴望在新教育的引领下,通过努力,我能相遇更好的自己,我更渴望在不断的努力下和我相遇的孩子们也能遇上更好的自己!
此后,我以一封申请书,相遇了童喜喜、张硕果、蓝玫三位老师主持的新教育种子教师团队;我以三篇阅读史先后相遇了干国祥、李镇西、郝晓东老师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一日一日,我一面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教育力量,一面在各个共同体中承担任务,以期成长,有力量“守一方乡土新教育,书一篇生命新诗意”。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嗓子稍好,健康归来,酝酿了三年,2013年7月“乡土乐”系列课程的雏形诞生了!
2013年8月,我在新教育在线建帖“幸福之旅”,从此,我的“三专发展”,我的班级,我的课程,我课程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每天夜深人静时,以文字为代码飞向了它们的家园——幸福之旅。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在关于“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的阐述中强调:新教育人应该恪守的基本价值观是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这些年,我一直在相遇!
2013年,在《我的教育理想》等书的洗礼下,我理想信念诞生: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在“教师三专”发展的沉浸中,我深刻地体悟到:教育是一首诗,他洗涤着我们师生的生命;孩子是一首诗,他荡涤着我们教师的灵魂。9月10日12点,我的教育信仰诞生: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我也立下了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这些年,我很幸运承蒙新教育引领,在步步拾级中提出了“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携文字,我们师生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
2013年9月,以“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沐浴古来之风”课程,每个清晨诵读古诗词,给古诗词配画,将古诗词改写成小片段、儿童诗;以“儿童诗读写”为主题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每一周诵读原创诗歌,写诗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进行集体、个体创作,记录课程叙事;
2013年11月,以“整本书共读”为主题的“荡舟书海”课程,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并通过上推荐课、推进课、汇报课三种课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并引领孩子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
2014年,以“描摹乡土生活”为主题的“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在传统节日,物资交流会,四季农耕……带领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提升的能力来“阅读”乡村,描摹乡村生活;
2016年9月,我以留守儿童这个教育难题为突破口,研发以“书信”为主题的时空读写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用阅读中获得的力量以文字的形式来排解留守的孤寂心理,感恩父母,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在阅读彼此文字中了解对方所在的环境,感受那被拉长的教育温暖。
2015年9月起,新教育萤火虫六安站成立后,我们的“萤火之光”课程,在各乡镇老师、各方家长的协助下,开展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通过分享交流阅读经验,逐渐改变着农村的家庭教育思想,净化我们的教育环境,让各地的农村教育聚起来成为一个大家庭!2020年,2022年疫情期间,我组织义工开展阅读公益活动,覆盖8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孩子们获得全国说写小明星400多人次。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在第二章反复强调:新教育共同体以执着的理想为导向,秉承合作的态度,通过扎根于田野做一番公益事业的路径,力求帮助所有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此成就我们的人生,成就我们的教育,成就我们的民族。谨记教诲,我永远不会忘记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因为我始终有个梦——
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让我的那些农村孩子生命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用我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农村师生生活并带着点文学气质,这个写作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在农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孩子们共读共思共写共同生活,这个共长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个教育情结挥之不去!
晚风袭来,神清气爽,生命不息,行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