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泡,好生长
(2023-02-24 20:03:29)
标签:
教育生活成长 |
泡一泡,好生长
————我这样读学生
周一,天气大变,空气中的暖有些缩手缩脚,孩子们却不这样。
兴趣课,按惯例,讲评了20分钟的基础训练,我们开始了共读,本月我们读的是金波爷爷的《献给母亲的花环》。
前几分钟,教室里小声嘀咕不时传来,小动作也是不断,环视了教室,我没有说一句话。
我收拾好讲桌上的教材,捧起书,拿了一支铅笔,看了看孩子们,坐了下来。
教室静了下来,整个共读中,我捧着书,走下去两次,还是没有说一句话。
“孩子们,今天的共读结束了,我们来聊聊有关阅读的话题吧?”看看了时间,我放下书,走进孩子们中间。
“啊——这么短啊!”一些孩子叫嚷着。
“看来,你们已经掉进——文字里了!”看着还在埋着头阅读的孩子们,我微微一笑。
“阅读,掉进去还要上得来!老师,这不是你说过的吗?”刘岚潇的话让我想起了她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我的“读书名言”。
“老师,你说很奇怪呢——开始我还不想阅读呢——教室一安静下来,我就想阅读了。”敖家琪,这个转了一圈又回来的孩子,他的阅读应该是“失而复得”吧。
“恭喜——看来你已经重拾阅读了!”拍了拍小家伙的肩膀,我示意他坐下。
“我开始还在想‘远方的诗’呢,后来看见别人读,我就想赶快要阅读了。”沈天宇摸着自己的脑袋,羞赧地说。
“这种心情能够理解,谁都有开小差的时候,你立即投入阅读中去,还是好样的!”我拉下他那只放在脑袋上的小手,轻轻一握。
“董老师,你真是我的榜样啊,我一见你捧书,就想捧书,很神奇的!”张海平憨憨一笑,往日的调皮被一脸的严肃赶走了。
“谢谢你的表扬,我们一起阅读!”看了看他,我又补了一句:“还是活泼些好!”
“还有,董老师,更奇怪的是,在学校我的阅读效果好,一回家,就不好了,有的时候还不想读了。”韩振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
“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是环境的影响,我会找你妈妈聊聊的。”想起了家校联盟,我们的家庭阅读一直是让人头疼的。
“董老师,我就不这样,我在哪儿都能好好阅读!”黄薇薇举着她的书,兴奋地说。
“你已经把阅读融入了生活,好样的!我们的阅读最终都要达到黄薇薇这种程度,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长成一个习惯!”把大拇指送给了黄薇薇,我注视着教室里的每一双眼睛。
“老师,你把我们泡在文字里,不就好了吗?”贡乐乐调皮一笑,整个班级的气氛沸腾了。
“哈哈——泡在文字里!这个提议不错——以后我就这么干——”我被贡乐乐的话逗笑了。
贡乐乐的话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他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迁移到人的身上,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进朱者赤,近墨者黑”。
“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但,“出淤泥而不染”是不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的。
我们的孩子直接浸泡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之中,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是否认真细致地考虑过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各种因素有利于健康成长?每一种因素对孩子产生怎样的作用?对显在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积极的消除或控制?或许,我们真的没有去做甚至还没有去想。
很多时候,精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了物质环境的作用,我们老师与父母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精神环境呢?如阅读的环境,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多支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多自由,多自主,多选择的精神环境呢?可能,我们也没有做到。
泡在文字里!阅读需要环境的浸泡,那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心境的打开和自由的放飞。
泡在文字里!教学需要环境的浸泡,那是因为一个适宜的情境创设会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泡在文字里!教育更需要环境的浸泡,我们更应该把孩子泡在那种适合他们生长、发展的环境中,可,我们又为自己营造了怎样的环境呢?
“泡一泡吧!好生长!”挥了挥手中的书,我走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