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授之以渔,先搭建一个“渔潮

(2022-10-16 16:50:31)
标签:

教育

成长

授之以渔,先搭建一个“渔场”

 

 

很多时候,面对教学我们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往往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渔场”的搭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种小动物,课本上的例文是一篇写鸽子的文章:有位同学家里养了几只鸽子。由于看得多,看得仔细,所以他笔下的鸽子很有情趣。他是这样写鸽子的外形的……接着,他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引出了下文。再看他写鸽子动作的一段话……

 

揣摩编者意图,不难发现本次习作的要求:认真观察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即过渡段的学习运用。

 

孩子们知道观察对于习作的重要性,也常常观察,并能如实记录,但习作过程中对于写作方法的使用,语言文字的组织和同龄孩子一样尚在懵懂之中。

 

怎样让写作方法的使用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自主获得,又让指导无痕地存在呢?针对学习内容,结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我对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做了稍微改动。

 

“我们家昨天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从天而降,我真是太高兴了!”走上讲台,第一句话我表情夸张地对孩子们说。

 

“真的吗?”

 

“老师?”

 

“跟我们说说吧?”

 

孩子们的好奇心一点即燃。

 

“我却不知道如何和你们介绍它,唉——”我环视了教室,往他们的好奇心上洒了点凉水。

 

“老师,哪是什么啊?”

 

“老师,你喜欢它吗?”

 

“那是一只可爱的小狗,我很喜欢它。”见孩子们已经慢慢地进入了我所营造的渔场,我的声音又提高了一些。

 

“是一只小动物啊!”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老师,这还不简单?你就先说说它长什么样?”张海平眨巴着眼睛。

 

“是啊是啊,老师你不是说过,介绍小动物就要先说它的外形吗?它长什么样啊?”刘岚潇有些激动,小脸红红的。

 

“是啊,老师,白的?黑的?还是灰的?”韩振有些迫不及待了。

 

“它可真可爱啊——圆圆的像一个球……”

 

我开始说起来,孩子们则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我。

 

“这只小狗真漂亮!”

 

“怪不得董老师那么喜欢它?”

 

“董老师,你把小狗从头到脚都说了呀。”贡乐乐笑嘻嘻地看着我。

 

“这就是我从《变色龙》学到的那种方法……”我相信孩子们能够补充出来。

 

“从整体到部分。”

 

“对从整体到部分!”

 

……

 

“其实,我还喜欢它吃饭的样子,可是我不知道我接下来我要怎么说了?”我皱着眉看着孩子们。

 

“从一段到另一段,老师你原来说过——那是什么呀——”罗佳佳摸着脑袋傻笑。

 

“就是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韩振高高得举起了语文书。

 

“对,用‘不但……而且……’”很多孩子都翻到了习作2,也找到了关键的地方。

 

“哦——我明白了——‘我不但喜欢它可爱的样子,还爱上了它吃食的模样。’这样行不行?”弱弱地看着孩子们,我把求助的眼神递给了他们。

 

“也可以用‘既……又……’说吧?”黄薇薇看了看我,眼神比我坚定。

 

“我觉得可以!”我笑了笑,送了一个大拇指给她。

 

“那它怎么吃饭的?”

 

“它吃饭的样子是什么样子?”

 

“可笑?”

 

“还是可爱?”

 

“很好玩吧?”

 

……

 

孩子们有些着急了,提出了一些关键词让我说。

 

“它吃饭的模样太逗了……”说着,我先笑了起来。

 

“老师,你一定看了好久吧?”

 

“老师,它吃饭的时候你就蹲在旁边看吗?嘿嘿——”

 

“老师,我想起了巴普洛夫的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邵仲贤一本正经地坐在座位上憨憨地笑了。

 

“介绍完了——”我长长舒一口气,把手一摊。

 

“老师,我觉得你少了什么呢?”

 

“我知道,没开头。”

 

“也没结尾呢!”

 

“老师,我给你个开头——昨天,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我好喜欢。”

 

“那,我给你个结尾——这就是我家的不速之客,你喜欢吗?”

 

……

 

孩子们又忙着给我的介绍补充开头和结尾了。

 

“这就是一篇文章了呀!”

 

“老师,你口头写了一篇文章啊!”

 

……

 

孩子们的小眼神又亮了。

 

“现在,我们打开习作2,看看小作者是如何写他喜欢的小动物的?”18分钟过后,我们进入了例文学习阶段。

 

孩子们拿起笔,静下来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

 

10分钟后,交流环节,关于“认真观察,按一定顺序写外形,过渡段的使用,写动物的动作,及每段围绕中心句写”等习作方法都是孩子们一一发现并总结的,他们还为小作者补写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我没有多说一句话。

 

带着方法回去,给孩子们晚上的作业:认真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注意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下节课交流。

 

叶圣陶先生说:下水文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自然也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实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做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我如此构建一个“渔场”,并用口头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下水文”探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获得习作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是我在习作教学中最想做的所谓的“指导”。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愿,语文学习中,我们的“渔场”编织中有你,有我,有她,更有孩子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22年11月2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