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六次预习作业(二)

(2022-06-06 10:09:52)
标签:

教育

生活

成长

新网师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2443565382@qq.com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

预习书中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作业如下:

1.观察并对比分析有顿悟的学生和没顿悟的学生,学习状态有什么区别?(真实性、逻辑性)

2.记录一个顿悟时刻大脑信息的处理过程。(真实性、逻辑性)

3.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促进思考,促进学生顿悟,并记录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思考并探索,什么样的问题容易促进学生出现顿悟。设计一个学科问题,促进学生顿悟,并分析学生顿悟整体心理背景(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思前想后顿悟缓缓而来

教育教学朝向的是什么?是朝向教师的教,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还是朝向学生的学,训练其思维发展?如果是后者,就牵引出一个心理学话题顿悟的诞生”。

那么,什么是顿悟呢?为什么要关注顿悟呢?怎样帮助学生顿悟的诞生呢?下面,试着阅读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并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一些想法。

二、近瞧自我思维,再看顿悟

刘老师在谈到“顿悟的知识整体表征机制”时说:顿悟过程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关问题情境的三类知识的整体表征。要想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顿悟思维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表征自身思维过程中三类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低学段教学《清平乐 村居》之前,我的思维也在不断地翻滚着,就有了《拎出来,诵读》这样的解读。

例:                

拎出来,诵读

————《清平乐 村居》年级诵读浅思

再次,决定走进她时,“村居”给我的感觉又于当初!

《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晚年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走近她,她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徐徐展开在我的面前,为我送来远古乡居的清新、淡雅、恬静、闲适;走进她,她又仿若一杯新茶,悬浮于杯中的清香缓缓飘溢而出直至屋中的每一个角落,韵味悠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个惬意的,舒适的环境,曾另多少人向之往之的世外桃源;“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闲适,浪漫得没有一点雕饰的乡居生活。景有了人,愈发静美!人有了景,越发沉醉,这就是“ 村居”,一幅情景交融里自然姿态下的乡居图!

而,白描手法又是诗人在该词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无论是描景还是写人,词人都用言极简,力图给事物一个本真的存在,很少用渲染,详细刻画更是无处可见。“小溪”,“茅屋”,“翁媪”,“三个儿子”就是这样栩栩如生地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决定走进她,这一次,我想用“诵读”的方式来欣赏她,这也是古诗词应该回归的学习方式。

诵读,是有讲究的,首先,应该按照古诗词的声律来读,才能读出她该有的味道,这也是最基本的读法。所以,就有了“平长仄短,声断气连”的诵读设想,教孩子们划分平仄,教孩子们打手势诵读,引领孩子们总结诵读方法。

其次,作为词,她的魅力还不仅于此,写法上的韵律运用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如上片押韵脚“ao”,下片押韵脚“ong”,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富有音乐美。基于韵脚与平仄声律的关系,就有了借上片押的“ao”韵,让孩子们在反复品读中发现韵脚虽是仄声,但仍要“拖一拖”的诵读设想。

诵读,要关注入声字的读法的,因此,回到作者的生活时代,入声字“白”、“织”、“剥”要有它们自己的古音气质的,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全新的甚至是非常陌生的,但也不能全部告诉,毕竟方法亦如春笋是需要逐层剥开的,方有味道,于是便有了引领孩子们在听老师范读后发现“入声字,急而促”诵读方法的牵引设想。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古诗词的许多关键词都寄托了作者的创作情感。诵读,关键词的诵读是孩子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所在。这样想着,就产生了让孩子们找关键词,试着品读,说说体会,再读这样的诵读环节的设计,以此引领孩子们以读促悟并自己发现“关键词,披文入境,以声传情”的诵读方法,并在读的过程中品读词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承载着母语的使命,在特定的情境中诞生,远古而来,在“村居”面前,我们是无法否定她是独属于词人的内心独白的,毕竟辞为情发,我们也无法否定辛弃疾此词的创作背景,因为境由心生,如果只是借词读词,那么我太无视作者的存在了,所以,我的灵魂深处隐隐地觉得“村居”不是那么简单的“乡居图”,至少在辛弃疾的年代里,她应该还有隐含的东西!

作为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经典润泽童年”为主题的入选教材,“ 村居”自有它作为教材资源存在的价值。首先它符合该单元以“怀古”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因为辛弃疾的词本身就具有诗词之绝唱的特色。孩子们在不断吟诵之后还是可以品出情景相融这方面的意思的。这一点,我十分肯定。然而,若让年级的孩子读出该词背后的东西,我不得不把词从单元目标拎出来,带着孩子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  

要么干干净净地读,要么彻彻底底地弄明白,我把自己读诗的怪毛病带给了孩子,我不想让孩子在读词中浅尝辄止!虽然,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虽已具备了一些读诗的能力——大致了解诗意,读出景,读出情,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我深知,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我作为一名老师而人为的,需要孩子在读词之前做一些功课的,如对作者的了解,对词诞生之背景的了解等等,由此诵读得出“心存美好,一切美好”的哲思诗的生命共鸣。

“村居”是小学阶段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宋词,我们读过《水调歌头》,读过《长相思》……我们是有一定的起点的,我们对词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花园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读过词吗?了解词吗?或者他们怎么读古诗的呢?这些我都无从知晓。那么教什么呢?怎么教呢?诗活在诵读的当下,思前想后,我把教学的核心定在了诵读上,可诗又是不可解的,不能支离破碎地品读,翻来覆去的读过之后,我的心里突现“四个一”,音韵悠长,不是一首歌是什么?景色幽静,不是一幅画是什么?生活恬静,不是一段情是什么?眼存美好,不是一颗心是什么?就这样四次整体的读——初读一首歌,再读一幅画,细读一段情,思读一颗心,在背景的引入中,在互文的阅读中,我是应该交给孩子一些对待人生的东西的,否则为师干什么?

因为喜欢吟诵,也固执地认为:诗活在吟诵的当下,我是想通过另一种声音把词唤醒的,所以,课后我还是要和孩子们一起吟诵的,用我们喜欢的节奏来吟,走进辛弃疾边看边写,边写边吟的南宋时代,做一回古人,代他发一次声,抒一回情。

拎出学段,拎出单元,拎出学情,眼里一首词,心中四个一,只用古诗词的方式,我准备和四年级的孩子们再穿越一次“村居”,愿在孩子面前,少些遗憾才好!

面对《清平乐 村居》,我所了解的陈述性知识:这首词,我们可以借它来引领孩子学音律;也可借它训练孩子的诵读能力;还可以用它来学习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读写结合;或体味禅思的空幽寂静;甚至通过它来追溯辛弃疾的人生轨迹,了解词境与心境的关联……

程序性知识带着我把词从单元目标拎出来,带着低年级的孩子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诵读,还要通过互文读作者的其它诗,相互对比,了解作者的乐观豁达。

元认知把我唤醒:就文本来说,它既然是经典,它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价值等着我们去挖掘,但一旦进了教材,成为影响孩子语文素质甚至是人生积淀的一个重要因子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慎重考虑它的教学价值了。

陈述性知识让我干干净净地读。程序性知识牵引着我彻彻底底地读!策略性知识及元认知引领着我千方百计地读!前思后量,我在诗歌的诵读处理上就打算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诗歌的节奏,初步了解“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读出诗味的。而在诗意的领悟上,则主要通过:初读一首歌,再读一幅画,细读一段情,思读一颗心四大版块来穿越《清平乐 村居》。

刘热生老师说: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大脑中的陈述性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进而,再用策略性知识,对自己的程序性知识进行不断地监督、调节,从而获得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情境的最完善、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知的过程中,这三类知识不可隔开,教学前,我解读教材时,顿悟就是在这三类知识的引领下,把“文本”看清楚,进而产生顿悟,进行教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