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六次预习作业(三)

(2022-06-06 10:11:02)
标签:

教育

生活

新网师

成长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2443565382@qq.com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

预习书中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作业如下:

1.观察并对比分析有顿悟的学生和没顿悟的学生,学习状态有什么区别?(真实性、逻辑性)

2.记录一个顿悟时刻大脑信息的处理过程。(真实性、逻辑性)

3.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促进思考,促进学生顿悟,并记录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思考并探索,什么样的问题容易促进学生出现顿悟。设计一个学科问题,促进学生顿悟,并分析学生顿悟整体心理背景(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思前想后顿悟缓缓而来

教育教学朝向的是什么?是朝向教师的教,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还是朝向学生的学,训练其思维发展?如果是后者,就牵引出一个心理学话题顿悟的诞生”。

那么,什么是顿悟呢?为什么要关注顿悟呢?怎样帮助学生顿悟的诞生呢?下面,试着阅读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并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一些想法。

三、引领课堂思维,领悟顿悟

刘热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顿悟思维的分析时说:对陈述性知识实现合理且多形式的表征;问题情境要与原有知识建立条件化联系,使得程序性知识提取没有障碍;策略性知识能在信息加工中随时调节情绪与思维过程;利用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随时进行自我调节,不能够将没有表征好的信息纳入进一步多形式的表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调节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以最终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此来看,课堂上利用好这三类知识,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产生顿悟,是语文老师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如此,也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

例:

一个字引发的“研究”

“研究”难吗?孩子做研究很难吗?并非如此。

学习《掌声》,第一课时,我们的课堂发生了这样有意思的小故事,它让我对孩子做研究及孩子的语文学习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预习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在构筑理想课堂的理念支撑下,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从检查预习开始的,而检查预习往往又是从质疑开始的。

“我发现了很多多音字,都查出来了。”预习中,周璇一直对字的读音关注的比较多。

“那,‘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中‘落’读哪一种音?”刘铜硕立马站起来,质疑了周璇。

“读‘là’。”周璇斩钉截铁,从声音里可以听出她对自己非常有信心。

“我觉得应该读‘lào’。”刘岚潇也是一个对字音比较敏感的小丫头。

“反正,它肯定不读‘luò’。”韩振站起来笑嘻嘻地说,

“就是的,不读‘luò’。”所有的孩子赞成了韩振的看法。

“那么,问题来了——它应该读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可是怎么研究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我们问无声老师——查字典。”孩子们在下面叽叽咕咕。

“我们查字典,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理由。”看着有的孩子已经在下面翻字典了,我提醒着孩子们。

孩子们静静地翻着字典,很多孩子在书上写着自己的理由。

七分钟过后,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我觉得读‘là’,字典中说读‘là’是丢下,遗漏的意思,我觉得小英的腿就是因为小时候生病丢下来的残疾。”王琰是一个极善于表达的男孩子。

一些孩子以点头表示赞同。

“不对,应该读‘lào’,字典中说读‘lào’常常用于一些口语词语,与我们讲的“落枕”、“落不是”啊一样。”刘铜硕极力反对王琰的看法。

“我也觉得是读‘lào’,暑假中午睡觉后,妈妈就说自己的脖子落枕了,就是没枕好枕头留下来的头疼,小英就是小时候生病留下来的残疾,应该是落(lào)下来的。”小机灵贡乐乐在表达看法时,还举了一个生活的例子,补充刘铜硕的观点。

更多的孩子表示同意他们的看法。

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又上网查了资料,得出了一下关于“落”的信息:

落,有四种读音,分别是“là、lào、luò、luo”,其中,读lào是一种口语词,常被书面用。读luò掉下来,往下降:降~。~下。零~(a.叶子脱落,如“草木~~”;b.衰败,如“一片~~景象”;c.稀疏,如“枪声~~”)。脱~。~叶。~泪。~潮。~英。~日。~体。~座。陨~。~井下石(形容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雁沉鱼。叶~归根。读luo,大大落落。读là,丢下,遗漏:丢三~四。~了一个字。

再一次联系文章内容,孩子们一致认为这个字读“lào”,是作者把口语用到了书面语上。

“我们真是了不起啊!我们做起了研究,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研究的?”我知道,带着孩子一起经历知识的重现,不仅需要方法的引领更需要经验的总结。

教室里议论开来——

“我们先提问。”

“我们查字典。”

“我们讨论了。”

“我们上网查资料。”

“我们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文章,我们称为研究报告,就是把我们如何做的写下来。”本不想这个时候提写文章的,既然孩子理解上那样地水到渠成,那么文章就没有必要再藏着了。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

研究: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

课后,很多孩子都自发写了关于“落”的研究报告,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稚嫩,但,终究是已经开始了这种探究学习,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总归是一件好事。

这堂课中,我紧抓“在预习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等陈述性知识,从问题出发点燃学生情绪,引导其思考;再提出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它应该读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可是怎么研究呢?”推动孩子思维发展,寻找程序性知识,一步步将“落”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不断的活动中得到了转化。同样,利用元认知调节中,我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文章,我们称为研究报告,就是把我们如何做的写下来。”这样一点点将知识与孩子的生命打通,帮助孩子们获得诸如顿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

研究就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关键是要看我们老师能不能抓住孩子的问题意识及好奇心进行引导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研究中去,和他们一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一场顿悟。

朱熹有言:学习须有疑至无疑,方是长进!研究不难,学生研究性学习也不难,关键是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并培养质疑能力顿悟就可能发生,一个字引发的“研究”也就有了意义。

四、借用习题思维,运用顿悟

刘老师在谈到“影响顿悟的因素”时强调:情绪对顿悟的影响;短时记忆中信息表征方式的影响;信息可视化存进顿悟的出现;三类知识对顿悟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怎么克服这些问题,让它们能为学生产生顿悟起到积极作用呢?

在指导整本书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时,依据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对孩子们学情的了解,汇报交流时,我制定了以下习题

主题:读历史故事,聊心中英雄

一、浪漫感知

1.回顾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自此完

2.记忆排序

a《破东吴中国统一》

b《蔺相如智保和氏璧》

c《王昭君出塞》

d《隋炀帝不得人心失天下》

e《秦王吞并六国》

f《曹操起兵伐董卓》

g《周文王渭水识姜公》

二、追溯成语源头

1.理解运用

请用这种方式:“  出自《   》我能运用它(说句话,讲个道理,解释现在现象……

三、图文结合,聊心中英雄

1.概括故事(他做了什么?)

2.分享收获(跟他学到什么?)

3.谈谈困惑(从他身上思考什么?)

四、畅所欲言,聊心中英雄

   1.分享板报设计

   2. 宣读人物评价

   3.展示读书卡片

       ……

五、总结反思

1.分享你的收获

2.分解你的困惑

3.与《史记》对照读——互文阅读

刘热生老师说:顿悟是改变思维的核心。也只有实现问题情境的整体表征,才能产生顿悟。因此,第一题“浪漫感知”是整体表征,是情绪的点燃,也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回顾;第二题“追溯成语源头”便是在解决学生在共读中短时记忆中信息表征对顿悟的影响;第三题“图文结合,聊心中英雄”,层层推进,从陈述性知识的回顾,到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再到策略性知识的反思,是在解决三类知识对顿悟的影响;第四题“畅所欲言,聊心中英雄”,引领学生畅谈畅想人物形象,利用信息可视化促进顿悟的出现;第五题“总结反思”多在以元认知引领,帮助学生产生顿悟。

读中悟,做中学,写中思,思中顿悟……我努力将理论与实践打通,锻造个人魅力,教己育人。

2022年5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