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六次预习作业(一)

(2022-05-21 09:05:01)
标签:

新网师

学习

成长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2443565382@qq.com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

预习书中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作业如下:

1.观察并对比分析有顿悟的学生和没顿悟的学生,学习状态有什么区别?(真实性、逻辑性)

2.记录一个顿悟时刻大脑信息的处理过程。(真实性、逻辑性)

3.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促进思考,促进学生顿悟,并记录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思考并探索,什么样的问题容易促进学生出现顿悟。设计一个学科问题,促进学生顿悟,并分析学生顿悟整体心理背景(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思前想后顿悟缓缓而来

教育教学朝向的是什么?是朝向教师的教,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还是朝向学生的学,训练其思维发展?如果是后者,就牵引出一个心理学话题顿悟的诞生”。

那么,什么是顿悟呢?为什么要关注顿悟呢?怎样帮助学生顿悟的诞生呢?下面,试着阅读第五篇第四章《顿悟思维原理及顿悟思维的培养》,并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一些想法。

一、探寻学生思维,了解顿悟

刘热生老师在谈到顿悟时指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思维遇到障碍而停滞,之后突然觉醒理解了问题且得到了创新性的认知重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学习顿悟理念,探寻学生思维,用好顿悟,对于教育教学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例:

向学而教

第二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讨论一篇关于《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文章。

孩子们围绕“开卷有益”这个话题旁征博引时,一向柔弱的刘岚潇站起来,激动得小脸通红:“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小姑娘的质疑,迎来了大家询问的目光,毕竟我们常把“开卷有益”挂在嘴上的,他们的不解是可以理解的。

我把微笑给了她,期待着她的批判性见解。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书太多了,不一定都是好书,读好书有益,读不好的书不但没有益处还教我们学坏,以前有人读垃圾书,董老师不也说那些书没有营养,还会让人生病吗?”刘岚潇看着大家缓缓道来,往日的紧张一点也没有了。

“好——”贡乐乐大喊一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岚潇,你的意思是说阅读要有选择,我这样理解可以吗?”我微笑着看了看小姑娘。

“是的,‘好读书,读好书’,董老师,上一周你也说了!”小姑娘的眼睛水一样清澈。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把大拇指送给了刘岚潇,同时把接下来的话留在嘴里。

“可以为师矣——”刘岚潇羞涩地接了出来。

“所以,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收获,刘岚潇你可以做老师了!”我看了看刘岚潇,又看了看班里的小伙伴们,接着说:这‘开卷未必有益’的见解也是‘开卷有益’带给刘岚潇的,如果她不那么爱阅读,她能有自己的思考,质疑大家的观点,深入地看待问题吗?如果她不那么热爱阅读,又怎能如此组织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见解那么有道理呢?

“刘岚潇,你可以做老师了,董老师讲的——”穆蕊蕊看着刘岚潇,小眼睛里满是崇拜。

“董老师,这是不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张海平喊了我一声,却好似自言自语。

“董老师,这认真阅读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刘岚潇,你可厉害了!”

“董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董老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

“董老师,我阅读也是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啊,可是我没有刘岚潇这样大胆,大家都说对了,她还说不对。”胡洁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坚定。

“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这就是在读活书啊,获得真知!都了不起!”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再一次为阅读的力量感叹。

“董老师啊,我们好像在复习您教给我们的名言呢!哈哈——”

“这样上课好好玩的!”

“我也喜欢这样上课!”

……

“所以啊——这就是——学而时习之(   ),你们填!”走上讲台,我在黑板写下了一道填空题。

“不亦说乎——”有孩子小声嘀咕了一下,大家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啊,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你们说是不是?”我的心也跟着孩子们的情绪沸腾起来。

“当然啊——伟大的孔子都这样讲!”

“不是——孔子不讲,我现在也是这么想的!”

……

    伫立风中,我盯着眼前奔跑的孩子,心暖了:教师是为何而教呢?当我们站在了孩子们面前,任何时候都不是简单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才华,而是为了激活他们的生命,激发他们的才华,增进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引领着他们向学!

从某个角度来说,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孩子迎来自己向学的生命!

刘热生老师在谈到“顿悟的问题表征方式转变理论”时说:对知识的整体表征是实现顿悟的关键,学习者如何才能做到知识的整体表征,关键是看学习者是否具有对信息的多种形式编码,同时要看学习者是否能够不断的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对自我进行不断地调整,改变原有的表征形式,从而获得新的表征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例中的刘岚潇同学做到了使用元认知策略,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收获,产生了顿悟,还能够阐释自己的想法。

刘热生老师在谈到“原型事件启发理论”时说:对顿悟过程是一个原型启发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如果能能够在大脑中激活恰当的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关键性启发信息,那么顿悟就能够发生。案例中的张海平同学便是在刘岚潇的领悟及大家的附和中受到启发,也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顿悟。

与这两位同学相比,其他的同学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只能附和,没有实质性的论断。

那么,具体到一个教师上,在教学之前,这顿悟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