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五次预习作业(一)

(2022-04-30 15:36:31)
标签:

新网师

教育

成长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2443565382@qq.com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

预习书中第五篇第三章《广义的知识分类给教与学带来巨大的帮助》,作业如下:

1.观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描述思维过程中三类知识是如何运行的?(真实性、逻辑性)

2.举三个例子,体现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逻辑性)

3.辅导一名学生解决一道难题,通过与学生互动过程,诊断学生解决问

题时缺少哪一类知识。详细介绍学生学习成绩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辅导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设计一节习题课,体现指导学生三类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三类知识用三类知识

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一书第五篇第三章提到知识时,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三类知识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三类知识?我们又如何运用这三类知识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三类知识

一、寻找课前思维,了解三类知识

刘热生老师在谈到知识分类时强调: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能够有意识的回忆和陈述的知识,包括符号、事实和有组织的命题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办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内部的记忆、思维等活动怎么办的知识。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用好这三类知识,解读教材上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面对《长相思》,我所了解的陈述性知识:《长相思》作为诗词,我们可以借它来引领孩子学音律;也可借它训练孩子的诵读能力;还可以用它来学习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读写结合;或体味禅思的空幽寂静;甚至通过它来追溯纳兰性德的人生轨迹,了解词境与心境的关联……

元认知把我唤醒:就文本来说,它既然是经典,它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价值等着我们去挖掘,但一旦进了教材,成为影响孩子语文素质甚至是人生积淀的一个重要因子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慎重考虑它的教学价值了。

这样,我的解读走进了——诗即思!

当我怀着对诗与思从未有过的敬畏,一次次穿越《长相思》,一次次在那仅仅三十六个字的旷世经典中寻一隅属于自己的当下存在时,我的心底油然而生——诗既思的解读粗知!

陈述性知识让我干干净净地读。诗的意义都是读者赋予的!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脑袋里储存着这样一种认识,就像是“哈姆雷特的阅读之说”一样,它们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灌进我的脑袋,让我记忆犹新,我浑然不知,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条,它在我的心里。这种认识它不断地鼓动着我穿越《长相思》,于是我拿起《长相思》,在没有任何注脚的情况下,一个人干干净净地读起来,为所欲为地读起来,肆无忌惮地读起来。说实话,这里的干净并非白纸一般的干净,它至少还有我对纳兰性德地粗浅之识,有着对诗词的浅显所知,也就是说我的干干净净是有一定的建构的,仅此而外,并无其他。我读到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三十六字里,我的眼前高大着一位驰骋疆场的威武儒将,这种威武不逊三国周郎。我的心里存着一位绵绵情思的痴情男子,这种痴情堪与李唐后主相当。这里的山与水,这里风和雪,包括千帐灯,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它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的豪迈,它就是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愁思。

元认知再次提醒我:干干净净地读,不管于诗还是于作者,都是一种极不尊重的表现,尽管我的脑海里,读者赋予诗的意义这种认识有多么的强烈,我还是在干净之外寻觅着另一路径。况,我读《长相思》并不只是为了读而已!

程序性知识牵引着我彻彻底底地读!若做不到干干净净,就彻彻底底地读一通吧!当我这样给自己的读下一道死命令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能静观其变了,我要行动起来。真正行动起来,我才知,《长相思》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长相思”,它是像“清平乐”一样的词牌名,又名《双红豆》。它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相思之情”。我才知,《长相思》是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在伴随康熙到长白山祭祖时所作。我才知,纳兰性德的自然之心。我才知当一颗纯真的自然之心遇到了世间最深重的矛盾,悲哀便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我才知,“千帐灯”也不再仅仅是眼前夜色的壮观描摹了,多少都透露着纳兰性德的情与性,愁与痛的无奈!我才知,此时的山水,风雪,已经不是山水风雪那么简单了,或许,那是他无法改变的厌烦,厌倦甚至悲戚!或许,这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心底惆怅吧!

元认知又一次提醒我:从干干净净到彻彻底底,我觉得似乎还缺少什么?是的,我缺的正是一颗自然之心。我是教者,我不能仅以自己的视觉读诗,思诗。

策略性知识引领着我千方百计地读。这一次我算是清醒地记得朱光潜先生的话了,他说: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而经验告诉我,古诗词教学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孩子入情入境?站在教者的角度,我深谙诗境不是局部意象的简单叠加,体验不是逼出来的!换做孩子来说,我猜测,入情入境,也不是倒背如流的索然无味,口诵心惟不是真正地读诗!

这时,元认知不请自来:怎么办?《长相思》作为文本形式,我们无法否认它应该是独属于纳兰性德一个人的,是其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是那时那景那境的独一无二。然而,作为学习内容,《长相思》它应该是属于孩子的,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它当和孩子的个体体验对接的!这一点,又是无可厚非的!

怎么办?站在诗外思诗,诗既思!下一个应该思考的当是眼前的诗——即将面对的孩子们!

就这样,从读者到学者再到教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三类知识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大脑。

《长相思》这首词描写的是边塞军旅途中寄情的佳作。大意是说将士们跋山涉水,向边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的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全词用“长相思”这个词牌来填词,押“eng”韵,并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使得全词的艺术效果成为经典。

孩子们学诗是不少,但词的学习,除却《清平乐 村居》外,他们所了解的还真的很少,对于“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更是第一次见面。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学习也有自己的要求:阅读诗歌,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我自己对于“平仄”韵律自己都是模糊不清的,孩子们的词文学习经验很少,对“互文见义”这一古典修辞手法又是刚刚接触,纳兰性德时空相隔遥远。

前思后量,我在诗歌的诵读处理上就打算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诗歌的节奏,初步了解“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读出诗味的。而在诗意的领悟上,则主要通过想象这一方法:读中绘画,读中悟情,读中生思,读中遇见未知自己板块四大版块来穿越《长相思》。

刘热生老师说: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大脑中的陈述性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进而,再用策略性知识,对自己的程序性知识进行不断地监督、调节,从而获得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情境的最完善、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知的过程中,这三类知识不可隔开,教学中,我们解读教材时,这三类知识同样能够帮助我们把“文本”看清楚,进行教学设计。

那么,具体到课堂上,这三类知识又是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