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四次预习作业(二)
(2022-04-22 17:49:28)
标签:
新网师教育成长 |
【网师过关作业.《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四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201371董艳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预习书中第五篇第二章《同化学习策略》,作业如下:
1.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部分有难度的知识,有意识的觉察自己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是如何提取大脑中的知识来对接新知识。(真实性) 或者找一个你不能理解的学生,仔细的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能找到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解读他的行为。充分的运用同化的概念来解释你看到的学生的行为。
2.借助生活中发生的三件事,观察自己表现出的反应,运用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模式。(真实性、逻辑性)
3.辅导一个学生,或者辅导自己的孩子,做两次辅导过程,以促进学生形成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设计一节课,或是一节复习课,展现如何促进学生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形成,并让学生自己形成上位化的知识结构。(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在教导弟子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用《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一书的相关理念来理解,便是“同化学习策略”了,做教师或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同化学习”。
二、寻找生活小事,培养同化思维习惯
刘老师指出:培养同化学习的关键是形成同化思维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尤其需要这种培养这种思维习惯来教育孩子。
1.在“不比”中初见“异中见同”
刘老师在谈到“寻找知识间的相似形成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时说:能够看到相似,找到共同点,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够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的话,那么大脑中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整体性、有结构关系的,我们在提取知识的时候,自然就会容易很多。同化到我的育儿生活中来,我们做父母的在面对孩子时,也是需要这种异中见同思维帮助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的。
这让我想起了和孩子的一次聊天。
一天饭后,我和小墨在小区里散步。
小墨倒着走:“妈妈,爸爸说,七月装房子。”
我漫不经心:“是啊——”
小墨双手伸开比划着:“我同学家客厅里的电视这么大——”
我非常平静看着他:“这么大啊——
小墨停了下来:“那,我们会买新的吗?”
我看了看小墨的眼睛:“可能不会。”
小墨拉起了我的胳膊:“那,会把家里的大电视搬来吗?”
我微微一笑:“可能也不会——”
小墨失望地瞅着我:“为什么?”
我指着前方的栀子花:“你看那洁白的栀子花,一直都是白的。”
小墨看了一会儿花:“妈妈——你是说栀子花不比,我们也不应该比,是吧?”
我跟上去:“你觉得呢——”
小墨涨红了脸:“嗯——没有必要比——白的就非常漂亮。”
我笑了……
小墨我笑着跑向了栀子花,向着那一堆堆栀子花望去。
栀子花因纯白洁净使人赞赏,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朝向简单朴素,二者虽是不同事物,但都在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大道至简。
2.师生一起“无赖”,见证“异中见同”。
刘老师在谈到“培养同化学习的关键是形成同化思维习惯”时强调:要引导学习分析问题的规律——形成异中见同思维的习惯。同化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来,我们做教师在面对孩子时,也是需要这种异中见同思维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的问题的。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是他先砸我的!”
一只脚刚迈进办公室,另一只脚还在悬空,一阵孩子的争吵声顿时把我半天的疲倦送到了九霄云外!
“你们好好讲!到底是谁先出手的?”坐下来,我才发现小唐老师那尚未褪去稚气的脸已涨得通红,似无招架之力了!
这小唐,刚毕业的大学生,20刚出头就做了特岗老师,刚出校门,来到学校,被委以重任,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工作中,尽心尽力,想着法儿班级管理,变着样儿数学教学,为了看孩子没少饿肚子,为了与家长交流也没少生闷气!用老人们常说的话讲就是——孩子还没当完呢,就做了孩子王,难为了她!
“他!”两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手指几乎同时指向了对方!
空气开始凝固!
“你们两个干脆再打一架!”有老师生气地激将!
“停下!停下!”所有人都没想到两个孩子居然真的扭起来了!
“没想到啊!一年级的孩子不简单啊!这在二年级,他们绝对不敢在老师面前动手!”二年级的小梁老师睁大了自己的眼睛!
“你们胆子真大!”小唐老师一句温柔的呵斥只是将空气的密度稍稍稀释了些许,对于两个孩子,好像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都留下来,晚上不准回家了!”有老师开始吓唬!
“我的肚子好疼!我肚子里有石子!”孩子的话引起了大家一阵慌乱!
“你讲什么?石子在你肚子里?”小唐老师吓坏了,小脸煞白,慌忙去揉孩子的肚子!
“就是他拍的!”见老师慌张,孩子开始找自我感觉!
“胡说!石子怎么会被拍进肚子里?”小唐老师的脸略起血色!
“好疼!”孩子一口认定石子在肚子里。
哈哈——老师们被孩子的话逗得笑得前仰后合!
“这样神奇啊——明天的营养餐我们不要用嘴吃了,让他拍进去好不好?”我看了一会儿故事,走过去摸着孩子的头说。
“能够拍进去多好啊——把语文书拍进脑子里吧?把数字也拍进脑子里吧?这样啊——就不用我们老师教了——我们每个小朋友就可以自己在家学习喽——”我把语文书举到空中,就要去拍孩子的小脑袋。
“不是的,老师,不是的——”孩子着急地看着我还有我举在半空的书!
“你看——我把课文拍进去了——快来背诵第21课。”我用语文书轻轻一拍孩子的脑袋,一本正经地说。
“不是的——老师——我——”孩子这下可慌了,额头的小汗珠也出来了。
哈哈——老师们又被孩子的样子逗乐了。
“我要吃营养餐!我要来上学!”孩子见老师们绷着脸都不说话,扭着小屁股,越发得着急。
“那石子还在肚子里吗?”小唐老师底气十足!
“石子不在肚子里,在——在操场上。”孩子终于低下了头!
“穿得多帅,像个小绅士,你先说对不起吧!刚才可是你先动得手!”我拍了拍孩子的肩膀!
“这不又是好朋友了吗?玩去吧!”我把两个孩子的手一拉一放推出了门外。
“他爱耍赖,平时在班里经常无理取闹!”小唐老师笑嘻嘻地看着我。
“哦——我看出来了——遇到这样的孩子不能按常规出牌——”冲小唐老师一笑,我给自己倒了杯水。
“不过——这个办法怪好的——我咋没想到呢?”小唐老师摸着脑袋,走回自己的位置。
“不要喝了,我把水直接拍进你肚子里吧!”
一时间,空气在笑声里融化了,大家似乎已忘记了终考及终考带来的些许压抑。
“有时,‘无赖’还真得用‘无赖’的法子来解决!” 小唐老师似若有所悟!
老师和孩子的思维不同是什么呢?不管孩子怎么想,老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从老师和孩子思维的不同处去寻找相同点,自然,师生的思考就不在一个频率上。
3.正视一元钱,理解“异中见同”。
刘老师在谈到“培养同化学习策略旨在培养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时指出:同化学习策略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大脑的原有知识吸收新知识并形成思维习惯策略,培养同化学习策略重在改造思维,形成同化学习策略思维习惯的学生对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十分敏感。同化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也是需要这种异中见同思维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
从新华书店回来,小墨的嘴巴就不停歇。
小墨严肃地:“妈妈,你说一元钱的作用大不大?”
我看了看小墨:“你说呢?”
小墨盯着我:“我觉得大——不是的——是很大!”
我忍住笑:“那——你说说——怎么个很大呢?”
小墨比划着:“你看,一元钱就是我们坐公交的钱,可是——却能帮助广场上的那个阿姨,她的孩子就可以治病了。”
我心动了一下:“嗯——这一元钱,作用真不小——”
小墨小脸红红的:“还能——还能帮助书店前的那个老爷爷买一块烧饼吃——那——他就不会挨饿了——”
我的心,又动了一下:“嗯——这一元钱作用真大——”
小墨摸着脑袋:“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公交车上的那个奶奶不接受我的一元钱车费呢——她不是说忘记带硬币了吗?”
我想起了小墨抢着投币的情景:“咳咳——司机叔叔不是说免了吗?”
小墨憨憨一笑:“好人真多——”
我笑了:“这世上好人多——”
到了小区门口,小墨欢快地跑了起来,妈妈缓缓地跟了上去。
不得不说,这一次和小墨的谈话中,我们从不同的社会现象中认识到了“一元钱”的伟大作用,也在循序渐进的交流中,逐渐明白了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个温暖的结论: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常对孩子说:你读什么书,你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都是“异中见同思维”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