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四次预习作业(一)
(2022-04-17 17:26:38)
标签:
教育成长新网师 |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第四次预习作业(一)
提交人:201371董艳
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作业】预习书中第五篇第二章《同化学习策略》,作业如下:
1.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部分有难度的知识,有意识的觉察自己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是如何提取大脑中的知识来对接新知识。(真实性) 或者找一个你不能理解的学生,仔细的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能找到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解读他的行为。充分的运用同化的概念来解释你看到的学生的行为。
2.借助生活中发生的三件事,观察自己表现出的反应,运用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模式。(真实性、逻辑性)
3.辅导一个学生,或者辅导自己的孩子,做两次辅导过程,以促进学生形成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4.设计一节课,或是一节复习课,展现如何促进学生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形成,并让学生自己形成上位化的知识结构。(真实性、逻辑性、完整性)
【作业正文】
《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在教导弟子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用《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一书的相关理念来理解,便是“同化学习策略”了,做教师或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同化学习”。
一、跨越学习障碍,同化中学习
《同化策略》一章在谈到“影响同化的重要因素”时指出:异中见同的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是同化的本质。刘老师在“认知心理学同化”中还列举了“船驶入港湾”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此时,我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于是,我努力寻找学习的经历,试图打通此时学习的淤结。
我跟着严仍江老师学朗读,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我遇到的问题是:总是找不到感觉。
极力寻找问题所在,之前,我常站台主持,多少有些表演味道;我常在“为你诵读”中朗诵,训练语感,读的诗歌太多,情感低沉的太多的,慢语速的太多。
刘老师强调:异中见同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不束缚,不过分强化某一个观点的前提下,不断地通过引导、自然获得的一种能力。朗读课文要求语调要自然为好,而我表演味道浓,情感流露过多,原来我把站在台上主持、朗诵的姿态拿了出来,在朗读中强化了主持、朗诵,掉进了主持、朗诵的心理认知中,走不出误区。用《刻意练习》一书教诲: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显然,我没有遇到有效的心理表征。
后来,我停止了录制,先录起了说写任务《童喜喜说写手账》里的一个故事《漂亮不要夸》。这是一个以读促写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明亮的故事,默读就喜欢上了这个满是儿童感的故事,春阳下,花儿老师带着孩子们从春光中走来,卢美美的小辫伴着春风舞蹈……当我带着明亮的心情录完这个故事,整个人都明亮了,连日来的隔离惶恐,网课疲劳,忧烦都烟消云散了,没想到还是一遍成功。
刘老师在谈到“影响同化的重要因素”时还强调: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关系是影响同化的关键。带着这样的表征,我把录《漂亮不要夸》的心境带进了《在天晴了的时候》,又录了一遍,虽然还不能改正积攒已久的错误,但心情就像诗歌里的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一样,欢快多了,舒畅多了。
将读故事的体悟迁移运用到朗读课文中,是一次同化的运用,正如刘老师所说“不断地通过引导、自然获得的一种能力。”,我慢慢走进了朗读的情境。
同化的正确使用促进着学习的发展,需要我们审视纳入,帮助着教己育人。
异中见同的思维能力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还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