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难和精妙推进文言文理解和鉴赏
(2025-08-08 17:44: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章转载 |
以疑难和精妙推进文言文理解和鉴赏
王元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19)
【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天然障碍是:中小学学生不能像阅读白话文那样看到白话文词句即可理解其中意义,而必须把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白话文,才能理解其意义。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会打乱文言文直接阅读理解和鉴赏的进程,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课时不够时,文言文教学往往翻译了事,学生因此难以进入文言文的深度学习阶段,即无法深入理解和鉴赏文言文关键词句的奥旨、写法的高妙、情感的深厚及思想的深邃;若不翻译而直接阅读理解和鉴赏文言文,往往会逼着学生在课外花费大量时间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者直接阅读他人翻译好的白话文。看似课堂教学活跃了,且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也得以深入了,但因为省略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译的过程与结果呈现,文言文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难以落实,导致文言文教学看起来像白话文教学,少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怎么处理这对矛盾?确实是个难题。为此,有能力有想法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我们看一个课例。
问诊案例
《谏逐客书》教学实录
吴小丽
(江苏省仪征中学,江苏扬州 211400)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二、任务一:客卿功绩“我”收集
师:你们小组整理得非常到位,而且有非常多的课外知识作为支撑,为其他小组做了很好的示范。你们就像严谨的史官,详细地记录了客卿们的政绩,这也是后续发言的关键素材。
三、任务二:辩论技巧“我”分析
师:在这场论坛中,李斯为说服众人,必定施展了高超的辩论技巧。现在让我们深入剖析《谏逐客书》,看看他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我们同时思索,课后“学习提示”称本文呈现 “铺张扬厉、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的特色,那么这些论证方法是怎样体现这一特色的?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生:首先就是我们刚刚在表格中呈现的内容,李斯历数四位秦国先君任用客卿使秦国走向强大的史实,通过详细铺陈这一个个具体人物及来历,以大量实例支撑观点,极有气势地展现了客卿对秦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正体现了课后“学习提示”中所说的“铺张扬厉”之风。
师:太精彩了!这里人物列举翔实,就像展开一幅宏大历史画卷,把秦国重用客卿的辉煌过往一一呈现。客卿接踵而至,事例如排山倒海之势袭来,这正是铺张扬厉的典型。
生:李斯提到秦王喜爱的很多东西,像昆山之玉、随侯之珠等都不产于秦,但秦王欣然接纳;对待人才,却要驱逐非秦国人。作者通过对比,凸显出逐客决策的荒谬,直击要害,很有力量。
师:太对了!把秦王对珍宝不问产地,照单全收,和对人才“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对比,反差巨大,逐客的不合理立刻暴露无遗,论辩时这种对比能瞬间引人注意,让秦王无法忽视。
李斯正是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这些事实和对比,从内容上直击要害。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大家注意到了吗?文中李斯对人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即从“客”到“人民”再到“黔首”,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呢?
生:我觉得“客”是非秦国人,而且是有能力、有才华来秦国效力的人;“人民”范围更广,包含了士大夫阶层和普通百姓;“黔首”主要指下层百姓。李斯这样变化,意在让秦王明白,国家发展不能只依靠有能力的“客”,普通百姓也很重要。
师:联系背景分析,很有深度。李斯就是想告诉秦王,一个国家要强大,各个阶层的力量都不容忽视。在文中,这种思想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用泰山不拒绝土壤、河海不嫌弃细流做比喻,说明王者只有接纳众人,彰显德行,国家才能强大。
师:找得很对。这就是古人常用的类比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语言上也整齐有力,增强了气势。大家齐读这段话,感受感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们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用泰山、河海做类比时,泰山和河海都是宏大事物,给人很强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以它们类比秦国容纳人才,就把秦国追求霸业应有的宏大格局展现出来了,语言上很有气势,符合铺张扬厉的风格。
师:理解得很深刻!用宏大的自然物象类比,让秦国广纳人才的道理也带上了磅礴气势,读者一下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在本文中,这样的句子还不少,你们能找到其他的吗?
生: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罗列一连串秦王喜爱的珍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如虹,把秦王的奢华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营造出很强的压迫感,让秦王难以反驳。
师:完全正确!这一串排比,就像海浪层层叠叠,不断冲击秦王的认知。通过丰富的列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也让秦王不得不正视自己对待珍宝和人才的双重标准,这就是铺陈排比在文中的魅力,也是战国策士论辩时善用的语言技巧。李斯正是站在秦王和秦国的立场,巧妙地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让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四、任务三:时代担当“我”洞察
师:同学们,秦国“人才发展战略”论坛中,李斯目光长远,心系秦国兴衰。现在请想象自己是论坛现场的一位谋士,思考李斯的这种文化精神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生:李斯劝说秦王留住客卿,能看出人才对国家发展作用特别大。现在科技竞争这么激烈,我国也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给国家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师:你看得很透彻!现在全球科技激烈竞争,我们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李斯早就认识到人才的力量,现在我们引进人才,同样是实现科技突破的关键。
生:李斯劝秦王不要只看国籍,要广纳天下人才。这个理念在文化方面也适用,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通过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让中华文化变得更丰富,更有时代活力。
师:你抓住重点了!文化的发展跟国家的发展一样,需要多元滋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该怎么找准自己的位置,践行自己的使命呢?
生:我觉得新时代的我们得有大志向,要像李斯那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紧紧绑在一起。现在科技竞争这么激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科学知识,争取在科技创新这块做出点成绩,为国家科技建设贡献力量。
师:我想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担当精神!李斯为秦国尽心尽力,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紧跟国家发展的需求,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接着书写奋斗的篇章,真正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
五、回望情境,提炼要点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化身为“情报收集员”“辩论技巧分析师”“时代洞察者”,全身心投入《谏逐客书》 的探索之旅。
课后,请大家想象自己置身战国末期诸侯纷争的时代背景中,结合课堂所学与自身理解,探寻助力李斯说服秦王放弃逐客令的方法,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文章中,要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运用文中的论据,也可自行拓展,注意论述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相信凭借你们的智慧,定能成为李斯的得力智囊,使其在这场关乎秦国未来走向的“人才发展战略”论坛中大放异彩,成功说服秦王,为秦国开辟更为光明的前路。
诊断意见
纵观全课,不难看出,吴小丽老师为了不走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通过白话文进行理解和鉴赏的老路,而采取了先用一节课梳理文本字词,然后集中理解和鉴赏的办法。如此处理,优点一目了然。
其一,整节课“甩”掉了文言词法、句法、词句意义等一大堆文言知识,师生像教学现代白话文那样沉浸在文本意蕴的理解和鉴赏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了文言文本所蕴含的深情厚意和高妙写法,甚至古为今用,借古论今。
这是一堂流畅而有气势的阅读理解课,但更像一堂内容与技巧鉴赏课。
首先,师生在“任务一”中收集和整理了《谏逐客书》 中有关“客卿功绩”的内容。小组代表分别分享了小组所填写的“李斯提到的秦国历史上的异国客卿及其功绩”,包括“秦缪公时期有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做出的功绩,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及所取得的功绩,秦昭襄王任用范雎及所取得的功绩。这不但准确而精练地复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对隐含的功绩做了补充。“百里奚出身低微,他辅佐秦国,使秦政治清明、国力上升。蹇叔是百里奚推荐的,也有很大功劳。丕豹和公孙支在军事、政治方面助力秦国壮大。”这使客卿所取得的功绩更具体,劝说也更有说服力。
其次,师生在“任务二”中逐一分析《谏逐客书》中的论辩技巧。这是原文没有明确说出、需要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才能得出的深层内蕴,很能反映学生对“为文之法”的准确判断与细致分析论证。师生分析出的论辩技巧包括“铺陈手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支撑材料包括“李斯历数四位秦国先君任用客卿使秦国走向强大的史实”“像昆山之玉、随侯之珠等都不产于秦,但秦王欣然接纳;对待人才,却要驱逐非秦国人”“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整个分析过程确实做到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最后,在“任务三”中,师生一道借古论今,“现在科技竞争这么激烈,我国也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给国家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通过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让中华文化变得更丰富,更有时代活力”。这些论述贴切自然,思辨深刻。
其二,整节课教学一气呵成,层次分明,完全没有文言文教学边翻译、讲解边阅读、鉴赏而形成的间歇、磕绊痕迹。学生不但流畅复述文本明确阐述的内容,而且根据“任务群”的指示,导向性地快速分类整理;不但对文本细节信手拈来,而且有理有据地分析文本内隐的写作特色;不但滔滔不绝地说古,而且娓娓动听地论今。总体感受上,整堂课确实不像是在教学一篇先秦时期典范的古文,与阅读理解一篇现代白话议论文没有什么区别。“任务群”的教法常常用在现代汉语白话文阅读教学之上,本课例能够熟练地使用“任务群”教法,连贯又跳跃地展开教学,可见,课堂教学的灵活与流畅不同一般。
其三,本堂课体现高级别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学生对文章明确写出的内容分析得头头是道,对没有明确写出、隐藏在文本之下的写作特色的分析也能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非常全面透彻。最后的借古论今,看似随意谈论,实则蕴含“人才吸引”和“文化吸收”两个层次,可谓贴切而深邃。
其四,教学中,教师有意兼顾文言文教学特色,适当时候不忘彰显文言文教学意味,包括对文言文经典语段的朗读,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教师明确下达指令:“大家齐读这段话,感受感受。”包括对文言文关键字词的深入分析与理解,如“这里‘并国二十’的‘并’字,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连续使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八个动词”。可见,教师是在苦心孤诣地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探索。这也许是因为吴老师意识到了当下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相机采取的补救措施吧。
同样,这堂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这是本课例最独特的地方。
这堂课的文言文教学味道太淡,不像文言文教学,而像现代白话文教学。欣喜的是改变了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与结果,担忧的是架空了文言文教学。
专家处方
从学习和教学设计的原理看,任何学习都是“温故知新”,即通过“已知”获取“未知”。因此,对于“未知”内容,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化解,使之逐步成为“愿知”和“能知”的内容。常规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没有无视或回避“未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千篇一律地要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往往容易出问题。因为有不少内容不是“未知”的,不必要“清楚”和“落实”;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费时费力,常常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时间深入阅读理解文言文字面意思之后的深层内容,浮在表面,枯燥乏味。目前,文言文教学必须深入探究并解决的是,如何在“清楚”和“落实”“未知”的同时,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活泼起来,深入下去。
这是文言文教学改革必须处理好的深层问题,也是本课例尝试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深层问题。本课例活泼起来了,深入下去了,但忽视了仍然存在的文言文疑难问题。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例窥一斑而见全豹地探究如何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方法是:在保留活泼和深入理解特色的同时,以消除文言词句疑难和探究表情达意的精妙处推动阅读理解和鉴赏的深入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谏逐客书》的文言文教学特色。
一、加强朗读
要想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特质,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谏逐客书》也不例外。本篇中有很多生字,如“缪”“奚”“蹇”“丕”“鄢”“郢”“皋”“腴”“雎”“穰”“鼍”“駃”“騠”等,至于不熟悉的人、地方、事、物就更多了,不熟悉的人如“由余”“蹇叔”“丕豹”“公孙支”,不熟悉的地方如“三川之地”“巴”“鄢”“郢”“上郡”“成皋”,不熟悉的乐曲如《郑》《卫》《桑间》《昭》《虞》《武》《象》,不熟悉的物品如“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这是《谏逐客书》教学的第一大疑难。学生想避开这些疑难去阅读理解、鉴赏文本之意、文本之效、文本之法是不可能的。只有先读对、读熟字音,在字音和意义之间建立清晰而稳定的联系,才能深入阅读理解和鉴赏。本课例即使是第二节课,在梳理字词之后串讲,学生也不一定读得非常熟练,仍可能存在“望文生义”的情况。所以,本课例有必要加强朗读,解决字音、词句方面的问题,以建立文言词句与相应意义的通畅联系。
二、创设趣味活动,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教师可在畅谈“客卿功绩”前设一个环节,以竞赛的形式,快速引导同学们抢答一组组人名、地名,既熟悉和重新整理文本内容,又活跃课堂气氛,为进一步理解和鉴赏做好铺垫。比如,人名“秦缪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由余”“百里奚”等,地名“三川之地” “巴、蜀”“上郡”等,国名“秦”“戎”“宋”等。这些地名和人名,即使读准确读熟了,也不一定能即时激活他们与“客卿功绩”的内在联系,包括是什么功绩、功绩从哪里来的、功绩是谁的等。如果囫囵吞枣,一带而过,那只能是简单知道有功绩,不能具体掌握什么人取得了什么功绩,否则对“客卿”功绩的认可和惊奇度就会大打折扣,或者说对《谏逐客书》的论说力度的认知会大打折扣。
三、抓住词句疑难处和精妙处,深度理解文本
对文章疑难处与精妙处的解读是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通过对疑难字词和表情达意精妙处的解读能够创造文言文深入阅读理解和鉴赏的契机。目前,文言文教学对疑难字词的通常处理方式是:先“字字落实”,然后“句句清楚”。即通过文言文词法、句法的讲解落实词义,然后在熟悉词义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翻译,而且常常是直接讲解与翻译,形成一堆堆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这样的教学常常停留于词句理解层面,没有把握文本深层内涵。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本课例另辟蹊径,先用一节课解决字词问题,然后像现代白话文阅读教学那样层层深入地展开。整个课堂流畅而深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师生对文本的流畅而深入的理解与鉴赏,与文本富有特色的字词和表述方式没有多少“可见”的联系。实际上,客卿的丰功伟绩是通过极度夸张的铺陈叙事表现出来的,离开那连珠炮式的词句,丰功伟绩便无法充分体现。比如学生提到的“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八个动词,都是“攻占”的意思。但仔细体味,又各有侧重,不能互换,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疑难所在,也是精妙之处,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视而不见。这八个动词不但有“攻占”时间先后顺序之分,而且有“攻占”方式的差别:“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交汇的地方,位于关中盆地,又是别国领土,属要塞,彻底占领、肃清地方势力需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用“拔”;“巴、蜀”和秦的属地连成一片,所以用“并”,即兼并、吞并;“上郡”为神木、府谷、佳县一带,是魏国主动献给秦惠文王的,和平地接收,自然用“收”;攻占三川之地和巴、蜀之后,汉中自然是囊中之物,采取武力程度弱于前者,所以用“取”;“包九夷”,指把陕西、山西、河南周边的小部落全部拿下了,“包”就是包圆了;“鄢、郢”分别是楚国的别都和都城,秦军曾攻占但未长期占领,用“制”更多体现其对楚的压制;“据成皋之险”的“据”不但有“占据”的意思,还有“依据”“依仗”的意思,因为“成皋”依山临水,险峻坚固,占据“成皋”之后,就可以“凭借”它予取予求,把东边平原的肥沃土地像割肥肉一样一一霸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割膏腴之壤”。这八个动词不但传神地描绘了秦国依据张仪之策从局部胜利到主导全局,形象地展示了秦国开疆拓土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客卿”能力的强大。阐释“客卿”的“以智谋辅秦的功绩”离不开对这八个动词的细微辨析。如果只是简单解释或翻译,对文本只能得些浮光掠影的印象,无法深入其中。相反,能够深入分析这八个动词表意的精妙,“客卿功绩”便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也能细腻呈现。文本中诸如此类的疑难处和精妙处还有不少。精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抓住这些细微的疑难和精妙处,掀起教学的高潮与波澜。
四、厘清教学环节之间内容的细微差异,强化教学“任务”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本课例原有“任务一”围绕“客卿”功绩展开,属于文本意义的理解;“任务二”围绕写作手法展开,属于写作特色;“任务三”借古鉴今,属于课程思政。简单说来,这是围绕《谏逐客书》展开的教学。深入分析文本,可发现《谏逐客书》劝说秦王放弃“逐客”,不仅仅是铺陈“客卿”的功绩,而且花大量的篇幅阐释秦之所以有今天强大的国力,是因为不排外,“博采众长,成就自己”,文中用了众多类比、比喻和对比的事例。如果没有这些类比、比喻、对比的事例,《谏逐客书》的说服力会大打折扣。本课例文字稿只呈现了铺陈“客卿”功绩一个方面来理解和鉴赏《谏逐客书》 的主题“不应逐客”,舍弃“博采众长”的诸多成功事例,若课堂上也如此,那就“自废大半武功”。粗浅地看本课例“任务一”和“任务二”,“客卿功绩”与“写作特色”都关乎“不应逐客”。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前者说客卿如何了不起,后者说文章写法高妙。从“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联系看,整个课例是要完整理解“吸纳人才,成就强大”,聚焦文本之意。“任务二”明显脱离了这两个任务。连贯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铺陈“客卿”功绩之后,继续理解秦当今之所以富有、强大是因为“博采众长”,通过对类比、比喻、对比中的事例的充分感受和深入分析来进一步领会“不应该逐客”。而原来的“任务二”,即对写作特色的评说,应该转换为对写作特色所呈现的内容的理解。
五、厘清相近概念
《谏逐客书》中的“铺张扬厉”“类比”与“比喻”写作手法有容易模糊甚至混淆的地方,有必要顺便辨析区分与矫正。“铺张扬厉”的手法指的就是“铺陈”写法,也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的写法,换句话就是“排比”叙事、说理的写法。课堂教学应该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不要一会儿说“罗列”,一会儿说“排比”。类比和比喻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类比是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得出同一个道理;比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人形象地感知和明了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的道理。五帝三王接纳四方以成“无敌”,同秦国吸纳“客卿”以成就自身强大,是同一类性质的事物,用的是类比。而秦国搜罗宝物以成就自身的财富,吸纳“异国之乐”供自己享乐,以及 “太山不让土壤”“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成其深”,同秦国吸纳“客卿”以成就自身强大,其中的道理相同,但事物属性明显不同,用的是“比喻”。课堂教学应该加以区分,并细致辨析其中差别。
总起来说,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弱点。需要改变的地方很多,包括地位、理念、策略、方法,等等。但有一个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即文言文必须教成文言文,不能脱离词句疑难、精妙“搞改革”,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深入到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篇章意义,不要止步于字面意义的讲解和翻译,而且要在词句疑难、精妙的分析中挖掘和整合深层含义、篇章意义,不要把词句疑难、精妙的解读和文言文深层含义、篇章意义的理解和鉴赏割裂开来。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重点课题“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编号:GERP-24-32)的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教学》2025年第6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