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华大学(二)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个人笔记 |
清华学堂是必经之地了,而且不是匆匆而过,却是欣赏加留影。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集,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现在清华大学又建了新清华学堂。
大礼堂坐落在清华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前面是一个巨大的草坪,有似于美国的大学风格;隔着草坪,大礼堂的正前方是清华日晷。清华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清华1920届校友毕业时捐赠,以为留念。日晷底部镌刻“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原文,此铭言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同为清华校风之精华。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参照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年深日久的大礼堂是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它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
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水域面积1000平方米,东边有一条小河流出,注入荷花池荷塘月色景区。
荷塘南侧的古建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出自清《道藏辑要·吕帝圣迹纪要·在陆肇祥》:“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另见晋朝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廊朱柱上悬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
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
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贺旺到清华大学就读后,就给我发来几张清华荷塘的照片,照得非常清晰,我几次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用投影显示给学生看,并用贺旺求学经历鼓励学生。真是个有心的学生,知道老师最需要清华大学的什么!这几张照片现在我还珍藏着。还记得贺旺工作后又给我发来了几张三峡的照片——我们当时的语文教材有一篇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
如今,我来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不知讲了多少遍了,每一次讲,我都很注意朗读。只有朗读,才能引导先生走近那月下的荷塘,才能逐渐入境,品出美文的真味。 荷塘那边,“蓊蓊郁郁的都是树……”“荷叶本是密密地挨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在这里重温先生的名篇吧,以示对他的纪念。
闻亭:它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
王国维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侧。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字静安、伯隅,号观堂,又号 永观。清朝秀才。他一生著作和译著甚多,其质与量在近代学者中是极为罕见的。生平著作共62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人间词话》。王国维在学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清末民初我国最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之一。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聘他任教。他在溥仪的劝说下赴任,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为清华“四导师”。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思想驱使下,自投于万寿山昆明湖。

我们还经过了校河——清华大学的水系。我们所见河道都不太宽,和看过的图片一样,更像水渠。河两岸绿墙浓密——布满了爬山虎,岸上也绿柳垂拂,映衬着清澈的河水。这样的河段并不能亲水,但是说有能够亲水的河段。清华校河是海淀万泉河的一部分,源于京西万泉山,自西门入,在西院分流:被称为北支河和南支河,都曾属于圆明园水系,几经改造变迁。据说2021年初对万泉河(清华段)的治理时,校河景观改造也启动了。原本的直线河道变为有宽有窄、进出有度的曲线空间,河岸改为自然草坡浅滩并增加亲水空间。两岸的置石错落分布,搭配芦苇、香蒲、黄菖蒲等挺水植物,以及马蔺、德国鸢尾、千屈菜等亲水植物,局部种植垂柳作为点缀。未来,河底将种植沉水植物来净化水质,实现可持续的水环境生态孕育。
工字厅和清华园一样,始建于十八世纪中叶。它有着四重宫殿、三重庭院,外观看起来像四合院,入内则游廊迂回、曲径通幽,院中套院、景象非凡。在清华建校之前,这里一直是清朝皇族的别墅。
从1911年开始的十余年时间里,工字厅成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这一时期,梁启超、吴宓、叶公超等知名学者都曾在工字厅的各个小院居住过,他们也都给自己的小屋起过一些雅号,如“三省庐”、“四丁香院”、“藤影荷声之馆”等。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也曾在此下榻半月有余。此后,工字厅功能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清华文化娱乐和交往的场地。工字厅的东厅很长时间内作音乐室用,西厅则为教师阅报室。1949年后,工字厅成为历任校长和学校主要机关的办公场所,并设有接待室、会议室,成为清华大学主要的对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