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鼓楼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个人笔记 |
北京鼓楼、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包含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北京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其中24面是根据史料仿制的,剩余1面是历史遗留的主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曾参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座高1.8米、宽1.9米、厚2米。鼓楼内还保存有一块麒麟碑,为民国时从麒麟碑胡同移至鼓楼,相传系明嘉靖朝武将仇鸾府前的照壁。
鼓楼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鼓楼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其东北隅有一北向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二层,第一层楼室面阔五间28米,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踩斗栱,绘旋子彩画。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
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钟楼通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 。
钟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钟架,正四角每边长2.3米,斜四角每边长1.35米,架上悬一大铜钟。高7.02米,最大直径3.4米,重约63吨,上顶径约1米,钟纽高近1米。钟的两侧各吊一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中国发现最重的铜钟。钟楼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时,刻有御制重建钟楼碑。
鼓楼布置有以计时仪器和时间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共126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600米。鼓楼一层数字沉浸展660平方米,“时间建筑”“中国时间”“发现中轴线”等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以及6部数字影片。鼓楼二层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日晷等古代计时仪器 。
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悬浮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虚拟击鼓撞钟可以读懂“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中国时间”展厅展示了传统计时方法,通过触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发现中轴线”则直观而整体地展示了中轴线各遗产点位的位置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