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高考语文甲卷分析(一)

(2021-06-22 15:16: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辅导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答案】 1.(3分) B   2.(3分)A    3.(3分) B

【解析】

1.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中国目录学”的特点,姚名达认为这样“反觉辞费”,正是他所反对的。

2.A.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A项曲解文意。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这个问题”指的是中国目录学通常的叙述方法,“见仁见智”并未表明“需要反思”。结合后面“但我们对他(姚名达)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对姚名达的方法给予了鲜明的肯定。“对比”的说法也不正确,文章举吕绍虞的著作是为了说明有用“断代法”写目录学史的做法。

3.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B项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 30 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案】 4.(3分) A    5.(3分) A    

6.(6分)水的纯度因素;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气压因素。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执行细则:

(1)水的纯度因素、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表、气压因表,每答出一点给2分, 共6分;

(2)意思答对即可;

(3)可以对每点进行阐述,如纯争的水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低气压加大洪涝风险等。

【解析】

4.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并理解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A项偷换概念。与其他物质接触产生排斥力形成“凸月面”现象的是液体金属“水银”而不是“水”。

5.A.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张冠李戴,论据与论点不对应。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的是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项曲解文意,对概念理解错误。选项表述的是对抗重力和受重力影响的现象。“毛细作用”现象指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和自身吸引的现象。D项违背逻辑。作者变换叙事地点是由熟悉到陌生、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易于为读者接受。

6.本题考查筛选与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命题出处在第三段,但题中信息主要在六、七,

四、五段是由日常形象引出六、七段河水何以泛滥原因的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