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1分析(二)
(2021-06-12 20:43: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经典试题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
B
13.
14.
目: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互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只要表一动那么影子就会随之而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而强调君主的态度直接决定臣子的行为态度。结合“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分析,可知司马光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这样作为臣子的表率,要敢于、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要励精图治,只有这样臣子才敢于劝谏,才能对国家忠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A.
B.
C.
D.
16.
【答案】15.
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陈述自己的感悟: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达到,“________,________”;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仍未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3)《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瓮、牖、枢、氓、己。(3)补充: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互映衬
B. 相互映衬
C. 相互映衬
D. 交相辉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D
20.
(2)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
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B.“导致”使用不当。
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1.
A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时“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得出雪衣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冬眠,自然是气温较低的时候,所以此处可填“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
第二空,根据下文“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得出雪衣藻不成熟是绿色,“成熟后”的雪衣藻为红色,所以此处可填“最初是绿色/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年轻时是绿色的”。
第三空,根据下文“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可知这是对上文现象产生的结果的阐述,故可推测降低雪反射阳光量,而加快了冰雪消融的速度,所以此处填“加快了融雪的速度/导致更高雪融速度”。
四、写作(60分)
23.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的意思可以这样解读:人的身体每天都是变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变得明亮,耳朵不灵敏可以变得灵敏。但是如果生来身体就很强壮的人如果滥用强力那么他的强也会变弱,天生体弱的人如果勤苦锻炼也会变得身体强壮。强壮的人不必自喜,体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伤,先天的孱弱或许正是上天要引导我通过努力作为来变强壮。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自信,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甚至亡国灭种的考验,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来不认命、不服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光芒,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英雄们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建党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和屠杀暴行,新生的政党幼弱的力量几至于牺牲殆尽,但是我们的党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打响南昌起义的枪声,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国民党的封锁围剿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紧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正确思想。正是这样看似使力量削弱的忧患和考验才让共产党在幼弱中快速成长和壮大,又何尝不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呢?
再观照当今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而目前中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国力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被西方国家认可接受而居于弱势地位。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围攻,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勤自锻炼”,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变得强大。
题中材料来源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写作的目的实是提倡体育锻炼,我们的议论文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也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体育之效”来谈。但是题目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言外之意很明显:不光只是就事论事,更应有启发性的感悟和思考,即拓展发散。唯有挖掘出题中的深层意蕴,文章意境才能开阔,眼界才能高远。
【立意】
1.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3.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4.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5.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6.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7.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8.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9.强弱相对,应合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