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甲卷分析(二)
(2021-06-22 15:18: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辅导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 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求,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 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7.(3分)B
8.(6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所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7.选B.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于文无据。“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文中无此意。
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集中在第三段。
9.全文七段,普希金的遗言出现在第六段:“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文章标题为“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二者遥相呼应,统摄全篇。再进一步结合作者行文脉络,第一段回忆童年印记中的普希金。第二段写亲临普希金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得以了却夙愿。第三段写作者想到普希金在被流放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重要章节并回忆起这一书中人物——“我最钟爱的女性”达吉雅娜及联想到她的原因。第四段以讲解员完成过渡。第五段写普希金的复杂与伟大。第六段分析普希金的死因,文意及情感不断深化,点出关键句遗言,分析形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对普希金的怀念与景仰。第七段,作者直抒胸臆,点明对普希金的“怀念、景仰与惆怅”,以问句及景物描写结尾,引人思考。
可见,前面的叙事与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抒情蓄势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思考逐步深入,而“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一句是起到绾结和生发的关键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答案】10.
(3分)C
13. (10分)(1) (5分)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每”“引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评分细则:
译出大意给2分,“每”“辄”“引去”三处,每译对处给1分。
“每”译为“常”“经常”“常常”等,给1分。把“辄”译为“就”“总是”等,给1分。把“引去”译为“微退”“撒离”“撒去”“微回”“退去”“退兵”“逃走”“逃离”“离去”“离开”等,给1分。
(2)(5分)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故事”“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执行细则:
译出大意给2分:“若”“故事”“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0.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第一处不同,“契丹大举入寇”,语意完整,“时”用在下句前作状语,故排除AD.在看BC,“临江人”“阆州人”,分别说的是王钦若和陈尧叟,所以应断开,突出其各为私利的想法,排除B.故选C.
11.选C.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应为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12.选D.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混淆宾主,据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是契丹主动提出议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3分)C
15. (6分)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执行细则:
(1)关键词(2分)。答出关键词“兼容”、“不对立”、“不矛盾”、“不突”“共存”等词语的,给2分。
(2)分析说明(4分)。围绕题意论述,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内容完整,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给3—4分;围绕题意论述,有层欠,语句比较通顺,内容有合理性,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给1-2分;与题意或诗歌无关的论述,给0分。
【解析】
14.选C.本题考查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项对颈联理解错误,颈联两句写曾巩不能像鸟儿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生活,羡慕隐居山中的僧人闲适、悠然的一生。
15.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颈联表达曾巩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尾联表达曾巩为了苍生,暂时放弃归隐,积极入世,以期“兼善天下”的博大胸怀。结合起来可以解答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