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五)
(2017-01-08 17:34:39)
标签:
健康教育 |
分类: 身心健康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五)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变时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强。随着生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产生“独立”,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即离开父母的保护而取得本人独立自主的时期。思维上发展了批判性,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行为上出现“独特性”和“受暗示性”乃到“抗拒性”,即逆反心理;情绪上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兴趣和愿望上带有随意性、多变性、狂热性,常为了所谓讲“义气”而庇护同伴,或为同伴打抱不平;感情上具有“闭锁性”,而对于艰苦的学习活动特别重要的意志品质,则还处在比较软弱的状态。他们有强烈的独立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要确立自我,要求具有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独立决定和处理他们个人的事,并在各种场合表现自我。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对父母的管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满。对当别人的面揭他们的短相当反感,以至顶牛,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承认。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主一
应对:
其次,老师应该具有爱心和耐心,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爱学生。从情感上感化他们,消除其“戒心”。这类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戒心”, 因此,对他们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使得学生在心理上趋向教师,信赖教师,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引起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到老师真诚的关怀。从内心接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