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四)
(2017-01-07 10:01:45)
标签:
健康教育 |
分类: 身心健康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四)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实际上是学生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考试恐慌症”。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成绩向来优秀的学生在家长的苛刻要求之下,造成严重的焦虑和恐慌心理,成绩急速滑坡,最后不堪重负,出现弑母的犯罪行为。由此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兼顾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升大学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