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版纳勐景来(三)——诗意栖居

(2013-01-06 22:30:45)
标签:

打洛勐景来

版纳勐海

旅游

摄影

文化

分类: 云南

http://s13/mw690/ae1d1558xd299c393339c&690图1.

三、勐景来诗意的栖居

    进出勐景来寨子的两个入口(田间小路忽略不计),一个在正门,另一个是南览河岸边的广场入口。后者(图2、3)却要比前者更有诗意栖居的自然韵味,尽管正门矗立有名人题词的高大门脸。
    版纳傣族寨子里最惨不忍睹的就是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傣楼”了。相信全世界没人会认同它,万幸在勐景来我还没有见到此物,而紧挨着的隔壁寨子就有!
    人类学家称竹木式的吊脚楼为杆栏式建筑,是傣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俗称“傣家竹楼”。勐景来百户人家,居家傣楼以木楼黛瓦的第二代建筑居多,即木头吊脚楼覆盖铁灰色挂瓦(图4-9),竹子用于挂条、地垫席子、围栏篱笆,以及家具、生活器皿等等。

 

http://s12/mw690/ae1d1558xd299d00feb5b&690图2.

http://s7/mw690/ae1d1558x7b75c8391706&690 图3.

http://s12/mw690/ae1d1558x7b75c959716b&690图4.

http://s16/mw690/ae1d1558xd299df8d047f&690 图5.

http://s1/bmiddle/ae1d1558xd299e77a0f00&690
图6.
http://s6/bmiddle/ae1d1558xd299ed263a75&690
                        图7.
http://s8/bmiddle/ae1d1558xd299f4fde767&690
图8.
http://s15/bmiddle/ae1d1558xd299fa80245e&690
                        图9.


    寨子里保留的古树不少,依树而建房屋庇荫,享尽大自然灵气(图10-14)。冬日阳光下,在楼台、房顶上晒物,是一幅美丽的傣家风情画,晒着傣家人的悠闲好心情(15-17图)。

http://s15/mw690/ae1d1558xd29a271362be&690图10.

http://s16/mw690/ae1d1558xd29a292bc81f&690 图11.

http://s12/bmiddle/ae1d1558xd29a30d9ec7b&690

图12.

http://s14/mw690/ae1d1558xd29a3b2e49bd&690
                        图13.
http://s6/bmiddle/ae1d1558xd29a32a60ca5&690
图14.

 

http://s7/mw690/ae1d1558xd29a5563a506&690图15.

http://s10/bmiddle/ae1d1558xd29a5cf7fbf9&690
图16.
http://s4/bmiddle/ae1d1558xd29a64394fc3&690
                        图17.

 

    寨子里正在兴建的木楼与第二代略有区别,釉色瓦、外立面多绘饰,线条硬朗,厨、卫的功能齐备,姑且称它第二代建筑的新款式吧(图18、19)。不过,釉色瓦闪亮实在不好看。

 

http://s2/mw690/ae1d1558xd29a4a052d31&690图18.

http://s3/mw690/ae1d1558xd29a4bbd4a92&690图19.

 

    在木材价格居高不下的今日,勐景来还能保持傣家传统的竹木建筑,不建混凝土房,难能可贵。混凝土建筑在版纳寨子里遍地开花,是傣家楼的第三次升级。说它升级为三,不是说它比前两代傣楼更值得赞美,因为它傣楼非傣楼,别墅非别墅,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算了,又扯上“乌江画廊”的老话题了!第一代傣家竹楼是竹篱茅舍,在版纳已不复存在,但去老挝,你还能见。

    对于老款式的第二代“傣楼”,家家楼外添加了太阳能与浴室,也添加了厨房,往昔正堂中央的火塘已成记忆中的圣物。房檐下那些充满小诗意的装饰,原都是傣家人抓鳝鱼、捕鸟之类的日常工具(图20、21),配以土陶,运用之妙,朴实自然,它在诗与画的韵味间。

 

http://s15/mw690/ae1d1558xd29a6edf5e5e&690图20.

http://s5/mw690/ae1d1558xd29a71628ca4&690 图21.

    尽管厨卫功能俱在,但在大自然中野炊做饭的习惯,村民们至今情有独钟。尤其遇上傣历年,或是家中有婚宴、出家、上新房等重大活动,必然在户外、树下生火动炊(图22-25)。无须闻油烟,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做饭,身心好享受啊!城里人连这点小享受都没有,只有羡慕了。想想我们的户外娱乐与野炊,自带气炉、燃料罐,装备好是好,就是没有炊烟的况味与情趣。熊熊的柴火与炊烟已是一个遥远美丽的梦。

 

http://s14/mw690/ae1d1558xd29a7a0828fd&690图22.

http://s15/mw690/ae1d1558xd29a7bebff4e&690 图23.

http://s11/bmiddle/ae1d1558xd29a83beb38a&690
图24.
http://s4/bmiddle/ae1d1558xd29a8aae6493&690
                        图25.

 

    勐景来寨子的水稻田,也像其他寨子一样,都租给外来人种植香蕉去了。闻不到寨子四周沁人心脾的稻花香,也见不到竹林旁的耕牛犁耙,这实在是版纳傣族人文与自然景观中的一大缺憾,那都是傣族文化曾经的标志性符号。
      上个世纪渡部忠世等一批日本人类学者在版纳考察稻米文化及野生稻谷时,提出版纳是日本稻米文化起源地的学说,掀起了日本人“照叶树林文化”与“稻米之路”这两个学术层面上的文化寻根热潮。擅长将大米饭玩到极致的日本人,都来版纳来寻稻米文化之根,我们却将版纳的水稻田统统变成一片片松垮浑噩的香蕉地,绝妙的讽刺!
商品经济就像腐蚀性的酸类一样,流到那儿腐那儿。

    无水田可耕,本爱享受清闲的傣族人就更有时间清闲了。捕鱼、捞青苔之类的美食乐事,是清闲中的玩物(参见博文“边境”二南览河)。男人喜欢捣鼓装饰一下自家的小傣楼,有时也会去跑点小生意,或是上一趟缅甸去转悠什么的。女人则喜欢在市场上菜佣小贩似地卖点自家的小产品,蝇头小利那几个钱对于她们很开心,交换的游戏。以传统方法治生腌咸菜更是勐景来妇女们的拿手绝活(图26、27)。含饴弄孙、傣楼下闲聊,自然是老人的最爱(图28、29)。

 

http://s16/mw690/ae1d1558xd29a9fec423f&690图26.

http://s15/bmiddle/ae1d1558xd29aa5c0e53e&690
图27.
http://s8/bmiddle/ae1d1558xd29aab379f67&690
                        图28.
http://s2/mw690/ae1d1558xd29ab3863231&690 图29.

 

    60岁的老人就已四世同堂,勐景来寨子基本是这样。倘若见到60岁上下的“咪涛”膝下弄孙,你想讨好就別说“这是您的孙子呀”,否则有降人辈分不礼貌之嫌,马上有人纠正你“不是孙子,是曾孙”!有此参照系,我凡见中年人带小孩的,一律说“您的孙子呀”。果然屡试不爽,对方极开心,彼此其乐融融。上篇“小和尚出家”中的小主角就有一个五世同堂的家庭,我临离开寨子时为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拍了个全家福(图30),只是缺了在寺中诵经学佛的小和尚。照片上90多岁的太祖(图31)至今仍然独立生活,不假人助。

 

http://s13/mw690/ae1d1558xd29aba89243c&690图30.

http://s3/mw690/ae1d1558xd29abbcf3492&690

图31.

 

    随便在寨子中转悠一圈,傣族的传统手工艺,诸如纺织、木匠、打铁、篾编、酿酒、榨糖、制陶等仍然可见(图32-36)。其中不乏迎合旅游开发的项目,或售或自用,均无不可。都是日常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用品,就因为热爱传统和手艺,村民们仍有自己动手制作的习惯,连坐在路边聊天休闲都不肯放下手中的工艺活计(图37)。

  

http://s15/mw690/ae1d1558xd29eb49b2b7e&690图32.

http://s6/mw690/ae1d1558xd29eb6f67915&690图33.

http://s5/mw690/ae1d1558x7b7645adb214&690图34.

http://s6/bmiddle/ae1d1558xd29ec02f0275&690
图35.
http://s10/bmiddle/ae1d1558xd29ec6645759&690
                        图36.


http://s6/mw690/ae1d1558xd29ed93468a5&690图37.

 

    偶然间,我发现寨子里敬重“傣王”的传统仍延续。凡有人家杀猪宰牛,多半会拎着竹制小圆桌,上面放着鲜肉和小酒,亲自送进曾经的“傣王”家。“傣王”当然已成历史,其后代也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年男子,身着粗陋汉服,住宅也是极普通的第二代傣家楼。我甚至疑惑其家族祖上是否有过好衣肥马、高轩大宅的时候。寨子里有人告诉我,凡本寨遇有重大事情需要全寨讨论决策时,村民往往会看这位“傣王”后代的意见,而不是村长。仿佛他还是那个部落头领一样。其实“傣王”后代的举止穿戴,也与寻常村民毫无差别了。其所受尊敬恐怕是他的公共意识与公共价值取向符合村民利益吧。
    历史上的打洛曾盛极一方,
勐景洛和勐景来都是12版纳之一。下辖数十个寨子,两个召勐统治,也有两个“披勐”(地方神的灵位),而勐景来的“披勐”是统治威势最大的召斯老武的灵位。解放后,设立乡一级的人民政府“打洛”,勐景来也就沦落为一个普通村寨了。这是“勐景来”的寨名由来,不以“曼”来命名正说明了它有不凡的出身。

    勐景来不俗的宗教建筑(见前文“边境”一小和尚出家)已经默默地见证了勐景来的千年历史。而勐景来的勐神、寨神灵位(图38),以及标志性的“寨心”小白塔(图39)更是见证了勐景来曾经的辉煌与久远。
   

http://s11/mw690/ae1d1558xd29ee716c18a&690图38.

http://s6/mw690/ae1d1558xd29ee93c02c5&690图39.

 

    寨心小白塔与太阳能对望(图40),一个暗影里,一个阳光下。一个耐看,一个耐不住看。白塔不白,布满斑驳与沧桑。太阳能抢眼,充满骄傲与光亮。暗影中,一只大狗昏昏沉睡。我按下快门,这应该是最切中勐景来的历史与现实的意象标志吧。

 

http://s11/mw690/ae1d1558xd29eef7e39da&690图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