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事重提说清明

(2024-04-01 21:26:47)

旧事重提说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一天为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农历推算清明是以冬至后106天为标准,谓之“冬至百六是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2024年4月4日15点02分,农历二月廿六申时甲辰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早年语文课本作《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是一个富有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传起于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焚死绵山,定此日禁火寒食。旧时有的人家在这一天,不用明火,吃冷菜、冷饭、冷茶。也有在这一天不吃烟火食,以瓜果、生水为餐。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在清明前一天,因两者日子相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到了明清时期渐渐不提寒食,只说清明。《清嘉录》说“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尝坟。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可见,在清明之前扫墓出自于寒食,是唐代之前的传统习俗。扫墓活动在节前节后可延续十天左右,也有说从春分至谷雨期间都作清明节的。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前后各家制麻糍,艾青团,备牲醴祭扫坟墓,斫墓周围杂草,加封新土。上插竹,挂纸幡,烧纸钱,礼敬先人。谓之“尝坟”,今称扫墓。尝坟时间为清明前后十天,尝“头三年新坟”,为清明节正日,有的人以太阳没出前能与亲人相见,逐渐形成了尝早坟,早起三、五更也有。并在家中设祭祀,谓之“春尝”,俗称“清明忌日”。

踏春 

踏春,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也有说是现今足球的起源。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清明游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蹴鞠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清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顃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戴柳插柳

清明时节,柳絮万条舞春风。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广,陌上路边、池畔亭侧随处可见。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有祈福辟邪的功用。罗江人还有“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的说法。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高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爱也。”

也有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山塘棹歌•插柳条
[清]杨韫华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兮,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的垂柳别有一番依依之态、柔柔之情。自古以来,人们送别亲友,常爱随手折一枝柳条相赠,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对亲人的留恋和牵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唐彦谦《泳柳》诗:“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为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咏柳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有了变化,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假期】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后10天。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1949年以后淡出人们的视线。2006年国务院公布清明节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