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席勒教授聊金融(六)——对金融不友好的态度已有多年
(2014-06-27 11:43:18)
标签:
财经席勒教授行为金融学朱宁saif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在耶鲁大学期间的论文导师是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席勒教授今年访华期间,两人进行了两次对话,涉及行为金融学、金融历史、金融监管与创新等话题。
对金融不友好的态度已有多年
朱宁:社会对于金融的态度在不停地改变。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社会对于金融的态度越来越负面,金融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认为金融的影响力和社会对金融的态度会有一个转变吗?
席勒:其实,人类社会对于金融的不友好态度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基督教的《圣经》里,基督因为愤怒而推开了放贷人的桌子。这是在《圣经》里清楚记载的。类似的,在穆斯林和犹太教里也有一些关于金融和从事金融行业不好的描述。据我了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里,也有那么些对商人和放贷人不那么好的态度。
金融不但被有些人认为是缺乏公平和尊严的行业,而且还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进攻性”的业务。为了做成生意,金融家有时必须严格控制自己披露信息的多少。这种做法有些时候,特别是在交易对手因此而承受损失的时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或者不道德的。早在古罗马时代,哲学家西塞罗就曾经思考过金融家不完全披露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信息是否道德的问题。
与此同时,债权人在所放债务不能完全收回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收取自己应得的本金和利息。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和不成熟,债权人很多时候都会扮演可恶的讨债人或者执法者的角色,亲自追讨在讨债的过程中,债权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痛楚,因此也常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朱宁:哪怕在商业教育方面也是这样?
席勒:对!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教育和金融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发展也是比较滞后的。直到一百年左右以前,美国的高等院校才第一次开始有了商学院,商学院在高校里的也一直没有处在主导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因为金融和商业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不是那么“光荣”。
朱宁:从表面上看来,这是因为和医生、教师和警察等职业不同,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既抽象又难理解。因此,社会对于金融行业获得如此高等收入就很不理解乃至敌视。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于金融行业有限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主观感受对于人类影响的强大影响。遗憾的是,正像心理学研究所表明的那样,人们很多基于直觉的决定往往是不理性的或者靠不住的。
朱宁:你有什么想向中国对着推荐的书目吗?
席勒: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是我给我在耶鲁给学生推荐的读物,另一本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书是哈佛大学罗格夫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莱因哈特教授著的《这次不一样》。
当然,我也非常期待看到你的新作《投资者的敌人》的英译本,我虽然大概知道你的新书的内容,但还是很想通过你的书的英文版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一些情况。
朱宁:你还有什么要和中国读者分享的吗?
席勒: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希望中国队读者和专家们能帮助我来回答:中国是不是面临一场潜在的泡沫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