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至元末年江西临江路总管府总管——程思温
(2022-03-23 17:31:46)
标签:
杂谈 |
程思温,字仲和,元中书省高唐州武城县德化乡王升里(今河北省故城县饶阳店镇王庄村)人。其祖父程著,精通律法,时高唐镇将刘海深知程著之才,把他推荐给高唐严武惠公,任严武惠公的幕僚,主管狱讼。其父程遂,以军功为百夫长,宿、蕲二州军副镇抚,福建提举工匠官。程思温自幼聪明伶俐,处事条理清晰,精于谋划。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初入官通政院。在元代,通政院是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秩从二品。由于驿站是中央向地方传达命令,地方向中央传递信息的机构,因此,通政院是朝廷的信息中心,是国家统治系统的中枢。程思温精通朝政,精于谋划,善于处理元初复杂的民族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政绩突出,深得朝廷信服和称赞,官拜三品达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有七年在通政院任职。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程思温出任广宁路总管,当时广宁民风彪悍,尚武而好狩猎。程思温到任后,以礼乐教化民众。上疏朝廷,阐述民众教化的意义。朝廷恩准,程思温在广宁建立各级庠校,聘任教谕、教授,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使广宁广大民众认知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改造民众思想的目的。不久,转任东平路守,程思温到任后,上疏朝廷,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木华黎平定中原有大功。东平却没有庙宇来纪念这位立国英雄。请求朝廷为木华黎在东平立庙,来教化东平民众百姓。进而达到巩固元王朝统治的目的。朝廷通过朝议,准程思温之奏,可以在东平为木华黎立庙。从此,木华黎庙常祀不断,逐渐为东平民众百姓认可。这对缓解元初的民族矛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蒙元初,严武惠公家族是当时东平也是山东西部最大的汉人世侯,严武惠公即严实,原为金长清令,因受人陷害归附益都宋将张林,金攻彰德,宋将张林不救,致使彰德失守,严实感到南宋不足恃。木华黎率蒙古军攻掠山东之际,严实率部二府六州共三十余万户投降,蒙古太师木华黎承制拜严实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不久又授
东平路行军万户。太宗十二年去世。其子严忠济袭位。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因朝臣上言严忠济“威极太盛”被元世祖忽必烈召回京师,其职位由严忠范代行。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严忠范出使南宋被杀。等到程思温就任东平,严家孙子辈仕者很少。程思温上疏朝廷,言严实两代之功,请求朝廷能因功荫及子孙。朝廷随后下诏,恢复万户。这对缓和汉人士族与蒙古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意义重大。
不久,程思温调任漕运转运使,由于工作方法得力,运粟每年比常年增运十八万余石。得朝廷赏赐。南方有一名武官奉调京师,沿运河北上,行至东平因盘缠不够且受风寒,在驿馆不能自理。程思温一边料理南方武官的生活,使其尽快恢复健康,一边联系京师朝廷,替他说明理由、原因。终得兵部虎符,顺利的回到辽阳任职。随着江南版图尽归元朝,江南各省入朝的贡赋大量增加,漕运负担加重。仅河南卫辉一地,入籍漕运的达三千余人。元世祖忽必烈接纳郭守敬的建议,开凿大运河(会通河)。于至元三十年开通。新运河从东平直接北上至临清与御河汇合,从大运河由原来走弓背变成走弓弦,大大缩短了漕运的时间。程思温利用自己在通政院管理驿站的经验,解决了卫辉入籍漕运人员的分流问题,化解了矛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赞誉。赐金五十,秩官大中大夫、临江路总管府总管。程思温因病致仕,卒于原籍,葬于武城县城西北十五里(明、清《武城县志》载)。元朝著名文学家、诗人虞集亲自为程思温撰写碑文和墓碑铭。其铭曰:
高唐之墟,贵显列居。孰武而将,孰文而儒。阴德之门,治狱无枉。乃启戎行,众士之长。侃侃程侯,治朝能官。四十余载,绩著名完。追赠之荣,维侯维伯。有子有孙,奕世其泽。刻文贞砥,可信可传。惟其信传,是以永年。
前一篇: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崔彦昭
后一篇:崇重文学轻财好义——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