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防治碘缺乏病日 食用盐补碘真的安全吗?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防治碘缺乏病日 食用盐补碘真的安全吗? 作者:新浪博客
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居民碘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水平上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营养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食用碘盐是否会引起碘过量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碘缺乏的重点人群是育龄妇女、孕妇、哺乳妇女、0-3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孕妇对碘的需要量远高于非孕妇,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本身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以确保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环境碘缺乏、孕妇的妊娠反应、忌盐等都会导致孕妇碘摄入不足。随着胎儿长大,对碘的需要量会加大。由于母亲体内的碘要同时供给自己和胎儿,因此,存在着竞争。由于母亲甲状腺功能健全,胎儿的甲状腺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在竞争碘的能力上,胎儿处于劣势。一旦母亲摄入碘不足,就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出生后症状较重者成为克汀病,轻者成为亚克汀病。
婴幼儿的碘供应主要来自母乳,乳腺具有浓集碘的功能。此时哺乳妇女摄入的碘需要同时供给自己和婴幼儿,也是缺碘的敏感人群,一旦缺碘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此外,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均处在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对碘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极易遭受碘缺乏危害。所以妇女和儿童是受碘缺乏危害的最主要人群。
而婴幼儿正处于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同胎儿一样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期严重碘缺乏若延续到婴儿期,势必发展为典型的克汀病患者。如果婴幼儿碘缺乏程度较轻,将可能成为亚临床克汀病或仅有轻度智力低下,可表现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反应、自身运动能力、智能和生长发育落后。
儿童和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碘缺乏会对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损害。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我国普及加碘食盐前,碘缺乏病病区出生和生活的学龄儿童智商值较非病区儿童低10-15个百分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碘缺乏会导致体格发育落后或迟滞,如:身材矮小、骨骼肌发育不良或迟滞、骨骺发育不良或闭合延迟、性发育落后或延迟,以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儿童和青少年碘缺乏的突出表现是甲状腺肿大。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孩肿大率普遍高于男孩。补碘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肿大的甲状腺可以恢复正常。
碘缺乏病不仅发生在农村,也可发生在城市。1995年,我国在哈尔滨、沈阳、北京、上海、济南、郑州、合肥、福州、西安(已供应碘盐)、武汉(已供应碘盐)等10个城市开展了学龄儿童的碘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个城市儿童尿碘中位数低于100微克/升,最低仅为57.0微克/升,处于碘营养不足水平;7个城市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最高达26.41%。2009年,辽宁、福建、浙江、上海4个沿海省(市)开展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上海地区孕妇尿碘水平低于150微克/升人群的比例占55.4%。表明营养和生活水平较好的城市同样存在人群碘营养不足的问题。
食用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是十分安全、有效的,从世界上首次采用食盐加碘的措施至今约九十年,没有发生因吃碘盐而引起碘过量、碘中毒和碘过敏的事件。近年来,有些临床医生反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患者有增多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加之国家在医疗领域投入的增加,就医和定期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上述因素就可能表现出一些疾病(包含甲亢)发病率升高的现象,这并不是发病率真正的升高。今后随着医院的就诊率、手术率和早期发现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将会发现更多的患者。这种疾病患病率的升高不是严格流行病学抽样后的统计资料,只是一种感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
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甲亢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以及精神因素有关。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大、离婚率上升和失业所致精神焦虑亦是诱发甲亢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常人群食用碘盐无需担忧,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只是有甲状腺疾患的人应该避免食用碘盐(或少食用)或其它富碘食物和药物(如海带、紫菜、碘造影剂、胺碘酮)。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数人,因治疗需要遵医嘱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从食物和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较高剂量的碘,这部分人也不宜食用碘盐。
按照《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的规定,因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应当持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购买不加碘食盐。国家规定对高碘地区的居民不供应碘盐。
作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地方病防治分委会碘缺乏病专家组
前一篇:降血同,让癌症无机可乘!
后一篇:基因、环境与健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