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蛋误区知多少?

(2015-09-04 14:31:25)
标签:

健康

鸡蛋

蛋白质

营养价值

蛋黄

                                       吃蛋误区知多少?

 

 每天吃鸡蛋,已经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食物,那是因为鸡蛋的营养价值已经被得到公认,尤其是优质蛋白的含量,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可提供6g左右的蛋白质,在各种食物蛋白中含量最高。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单不饱和脂肪和油酸,不仅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营养物质。

http://s9/bmiddle/003atNSRzy6VapyUpOUf8&690

    鸡蛋虽好,但不正确的吃法,对我们的健康也是有着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避免以下误区:


1.      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评价蛋白的品质,主要是蛋白 (蛋清)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而蛋黄颜色深浅通常仅表明色素含量的多寡。有些色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http://s13/bmiddle/003atNSRzy6Vaq5DBCYdc&690

2.     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鸡蛋有很多种吃法,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 100%,嫩炸为 98%,炒蛋为 97%,荷包蛋为 92.5%,老炸为 81.1%,生吃为 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3.     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物质——谷氨酸钠,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因此,炒鸡蛋时不宜放味精。


4.   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鸡蛋切忌烧煮时间过长。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http://s15/bmiddle/003atNSRzy6VarES5Fs8e&690

5.   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其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6. 老年人忌吃鸡蛋?由于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所以,一直流行着老年人忌食鸡蛋的说法。近年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没有道理。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被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增强脑功能,提高记忆力。


7. 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过多也不易。


http://s5/bmiddle/003atNSRzy6VarKHcbi14&690

8. 生鸡蛋更有营养?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并含有抗胰蛋白酶,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才更有益于人体消化吸收。生食鸡蛋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


9.   鸡蛋与白糖同煮?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其实,鸡蛋和白糖同煮,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会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


参考文献:《健康生活》


李燕红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会员

新浪微博:@燕红营养师

QQ:282772151

电话:136013807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油”你选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