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
(2017-11-20 19:39:5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亚洲各国差异巨大,在亚洲既有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还有正在飞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然而,这些国家在21世纪拥有共同的特征和挑战。一些影响亚洲年轻人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孝顺的传统、包办婚姻、极大的升学压力、女性的权利。
亚洲文化受到儒教的深刻影响,儒教是由孔子(公元550年~公元480年)提出的信条和道德准则。儒教中的重要信条是孝顺,这意味着孩子应该敬重、顺从和敬畏他们的父母,尤其是对父亲。正如第七章所说的,这一信条不仅适用于儿童期,它同样适用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总之,只要他们的父母还活着这一信条就都有效。事实上,这一信条在他们父母死后也仍然适用;祖先崇拜在亚洲文化中非常常见。孝顺这一信条的提出部分是希望孩子们,尤其是长子,在他们父母年老后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通常,还包括让父母住在孩子家中。
受全球化影响,亚洲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日渐突显。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孝顺这一信条是否能继续存在?有研究证实,青少年同父母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有些研究显示当代父母较少要求孩子顺从。然而,一般而言,亚洲父母仍然期待孩子能够赡养老人。所以,孝顺的传统在21世纪可能仍将存在,但它的表现形式将更为温和,不再苛刻。
亚洲文化中父母权威的另一种体现是包办婚姻的传统。这一传统在亚洲文化中仍然坚固,即使是在已高度工业化的文化中也是如此。然而,如同孝顺的传统一样,包办婚姻在个人主义高涨的影响下已开始调整。在现今亚洲文化中,相亲结婚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正如我们第九章所讨论的,这意味着父母影响着孩子对配偶的选择,但不会在孩子不同意的情况下单独做出决定。父母可能向他们的孩子介绍相亲对象。如果孩子对这位相亲对象有好感,他们会约会一段时间。约会后,如果认为彼此合适他们就会结婚。另一种相亲的形式是,一个年轻人在见了相亲对象后,要先征得父母同意才能开始约会。
相亲结婚是否会成为一个持久的结婚形式,或者说它只是一个终结传统包办婚姻的过渡阶段,对此我们很难断言。虽然相亲结婚在现在很流行,但年轻人自己选择结婚对象的方式也在变得普及。娱乐性约会在亚洲文化中仍然很少,但与过去相比,这种约会开始增多,而且它看上去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普遍。
儒教对教育非常重视,这成为现今亚洲文化十分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原因之一。正如第十章所谈到的,在亚洲社会中高中对年轻人而言成为巨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这一教育体制在亚洲社会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年轻人不应在这样的年纪承受如此的压力,而是应给他们更多享受青春的时间。而且,受全球化经济压力的影响,亚洲经济变得灵活多样,进入大学不再是获得一份稳定的、高收入工作的绝对保证。然而,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重视的传统仍然非常坚固,而且看上去在21世纪仍可能继续下去。
亚洲社会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一样,女性的权利和机会少于男性。就教育而言,男孩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获得的父母支持要比女孩多。比如在日本,申请名牌大学的女孩并不能得到支持和鼓励,家长往往期望她们进入普通大学,并在毕业后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职业,如学前教育。父母为男孩和女孩接受高等教育做出的牺牲是不同的,父母为女孩付出的少于他们为男孩付出的,这部分是因为父母期盼在年老时能受到儿子的赡养,父母并不期望女儿养老。在工作场所,歧视同样存在,当公司裁员时,女性总是第一个被解雇的对象,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女性不需挣钱养家。性别歧视在人类社会自古有之,我们很难乐观的说,在亚洲或世界其他地区,在21世纪性别歧视会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