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付出和收获:课堂之外
(2017-08-11 20:22:3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路特和科尔曼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提升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专心程度有很大的帮助。专心(engagement)程度是指全身心学习的程度(Newmann,1992;Sirin & Rogers-Sirin,2005),也就是上课精力集中,以真正想学习知识的态度完成作业,而不是简单的潦草应付。
在美国青少年学习的投入程度却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很多青少年对学习没有丝毫的热情,“身在曹营心在汉” (Steinberg,1996,p.67)。斯坦伯格及其同事(Steinberg,1996;见本章研究视角)对美国高校的研究发现:超过1/3的学生表示不想努力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指出他们上课从来不认真听讲。超过2/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在一次测验中有作弊行为。9成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中抄袭过别人的作业。如图表10.3所示,从全国的数据来看,只有少部分12年级生认为自己的课业是有趣并有意义的,这一数字是近20年来的最低值。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美国青少年对学业很不专心。大部分人只是在以最少的努力得过且过。
显然,校园风气有重要作用。好的校园环境能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好成绩(Zedd et al.,2002)。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也是如此,不论以个体还是团队在班级中工作,效果都好于听一场讲座或看一场录象。(Shernoff et al.,2003)虽然如此,研究显示,美国中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堂之外”(Steinberg,1996),家庭环境中,地位关系中,工作和休闲方式中,也存在于美国青少年的文化信念中。下面我们将一一探讨。
P330图表10.3
1983年~2000年美国高中生的专心程度变化
课业是很有意义的
来源:NCES(2002),P72。
附注:
NCES: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SA: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大学本科学习能否被录取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在第7章,我们已经知道父母的行为方式和青少年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的行为方式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子女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学习态度及在校表现等。
父母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是通过子女达成他们的期望来实现的。被寄予厚望的孩子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反映在学习上是取得优异的成绩。而那些家长期望不高的孩子则表现相对差一些(Juang & Silbereisen,2002; Roeser, Lord, & Eccles, 1994; Schneider & Stevenson,1999)。对孩子期望高的父母也会很好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子女选择课程,参加相关学校活动,留意并记录子女的表现。这些努力也促进子女在校的成功(Bbogenschneider,1997;Grolnick & Slowiaczek,1994;Steinberg,Dornbusch & Brown,1992)。
在这一点上,考虑遗传基因也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不仅对子女的学习有更高的期望,而且遗传基因也为子异的表现提供了条件。不排除父母的期望值与孩子在校表现之间存在联系的可能性。
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家长行为方式的反映。权威的、可信赖父母的行为方式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积极影响(Juang & Silbereisen,2002;Steinberg1996)。那些在子女身上下功夫,有高度责任感的父母,其子女更愿意参与学习生活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Bronstein et al., 1996;Dornbusch et al., 1987;Steinberg,1996)。可信赖的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对子女在校表现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子女的成功(Paulson,1994)。在这样父母教导下的孩子,在学校里更容易在人格完善方面做出主动努力:如自立、坚韧、责任心等,反过来人格特质又对他们在校表现产生积极影响(Steinberg,1996)。
而那些专制、放纵、粗枝大叶的家长,其子女在校表现则要差很多(Debaryshe,Patterson & Capaldi,1993;Melby&conger,1996)。父母疏于管理,孩子的学校表现自然会差很多(Dornbusch et al., 1987;Steinberg,1996)。家长通常对孩子在校行为和课外时间支配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导致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也很低,不愿参与学校生活,学习成绩通常也不是很理想(Steinberg,1996)。
如第7章提到的,粗心的父母在美国并不少见,研究表明,至少有1/3的美国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在一次调查中,1/3的孩子指出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在学校的表现(Steinberg,1996)。超过半数的孩子表示,如果他们的成绩单中有很多C,父母也不予理睬。40%的父母表示他们从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一些研究表明,学校可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帮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中(Comer,1993;Epstein & Dunbar,1995)。一旦父母参与进来,孩子对学校的参与程度及在校表现都会随之增加或变好。考虑到这个研究结果,组织类似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参与到教育中来的可能性更小。(Eccles & Harold,1993)
家庭的社会阶层和学校:据研究,家庭与学业成功之间重要联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经济地位(SES)。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学习程度、考试成绩成正比,同样,也与青少年或初显期成人最终所达到的教育的最高层次成正比(Featherman, 1980; Gutman & Eccles, 1999; Kelly, 2004; Sewell & Hauser, 1972; Zedd et al., 2002)。这些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差异早在青春期之前就已出现。在学龄前,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就比工人家庭甚至更低层次的家庭的小孩在基本的算术测验上分数要高。到了童年中期,这种家庭阶层上的差异更加清楚而确定,并且在学业上的差距一直要延续到整个高中时期(Kelly, 2004)。来自中产家庭的初显期成人与更低层次家庭的孩子相比,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大学的可能性更大(Hanson, 1994)。
社会阶层为什么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社会阶层代表了很多家庭否是成功的某种特质。中产家庭的父母与其他父母相比,有更高的智商,并且通过基因和环境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而智商对于学业上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Snow & Yalow,1988)。并且中产家庭的小孩从出生前一直到整个青春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营养和健康的照顾;而其他孩子可能会因为健康问题而影响到学业上的能力和表现(Children’s Defense Fund, 1994; Teachingman, 1996)。更低层次的家庭在生活中也会遭受到更多的压力,有主要的压力(如失业),也有次要的压力(如车子坏了),并且这些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业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Dubois, Eitel, & Felner, 1994; Felner, et al., 1995; Gutman & Eccles, 1999)。
父母的行为会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表现。中产家庭的父母更容易成为权威型父母,这对其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是有重要帮助的(Dornbusch et al., 1987; Steinberg, 1996)。并且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的更积极,比如帮助孩子选择班级,参加家长会等等(Gutman & Eccles, 1999; Lee & Croninger, 1994)。而社会阶层是一个大的范畴,每种阶层中还包括一些小的分类。不管是中产家庭还是低层次家庭的小孩,如果父母是权威型,或者非常重视教育,那么他们也会注重自己的学业表现,对自己在学业上取得成就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