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气
(2017-08-10 20:20:42)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尽管很多研究都表明,学校规模和学校过渡对青少年学习经历有很大影响。但多数教育家认为这些影响仅在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上起作用。学校风气(school climate)是指教师怎样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期望和标准,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Brand et al.,2003;Rutter,1983)。
这个术语由英国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路特(Michael Rutter,1983; Rutter et al.,1979)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创造的。路特和同事对英国几千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包括课堂观察、出勤记录、学习成绩和不良行为的报告。
结果表明,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学校风气密切相关。如果老师愿意帮助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必要时也能执行严格的纪律,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业成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得更好。与学校风气不好的学生相比,他们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不良行为出现的比率低。
即使考虑到学生的智商和经济背景的差异,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不能简单地认为好学校的学生有更优越的家庭背景。学校风气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同。
另一项研究由对青少年和教育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牵头,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路特的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对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进行对比(主要是天主教的),也得出和路特及他的同事类似的结论(Coleman & Hoffer,1987;Coleman,Hoffer & Kilgore,1982)。科尔曼和他的同事(1979)也发现学校对学生期望值高,教师积极参与、乐于奉献,学生就会获得较高学业成就,不良行为少。不管学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都一样,虽然私立学校通常被认为学校风气等多方面比公立学校更好,即使考虑到学生的智商和经济背景的差异,结论仍然成立(同路特的研究一样)。
更多研究肯定和拓展了路特和科尔曼的发现,说明良好的学校风气有助于避免学生意志消沉和出现行为问题(Loukas & Robinson,2004),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Anderson,Hamilton & Hattie,2004) 。最近对美国100多所中学十万多名学生的研究发现,学校风气与学生的学业、行为、社会情感发展直接相关(Brand et al., 2003)。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学校教育和成功的家庭教育一样,都要求严格且注重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表现出热情、沟通顺畅、高标准行为和适中的控制,在家里也应如何。(Haynes et al.,1997;Zedd,Brooks & McGarvey,2002)。和家庭教育一样,学校教育采取的方针往往源于特定的文化信念。科尔曼和他的同事(1982)的研究表明,私立学校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教师和学生有共同的天主教信仰,即尊重权威(包括教师)、替他人着想、与人合作以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学校无需再将这些信仰灌输给学生并说服他们接受,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他们,家庭、教堂、学校仅仅是对这些信仰下形成的价值观起强化作用。
学校暴力
声名狼藉的校园谋杀案出现在美国学校暴力活动总体下降的时期(NCES,2005)。根据CDC国家青年危险行为的调查结果,90年代早期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在中学开始下降(Brener et al.,2004)。例如,持武器进入学校的中学生比例从1991年的26%下降到2003年的17%,同期,卷入打架斗殴的学生人数从过去的43%下降到了33%。青少年在校外更有可能成为暴力活动的受害者(Myers,2000)。
而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中学变得越来越不安全(Myers,2000)。不断增加的暴力事件已经威胁到学校治安(Gibbs & Roche,1999)。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校门口安装金属监测器监视学生,雇佣保安人员监视任何有可能演变为暴力活动的前兆行为。有一些批评家认为,学校的举措太过了,因为学生受到搜查和监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习氛围,更严重的是即使学生犯了很小的错误,为安全起见,学校也要对其处以严厉的惩罚。
增加了对学校预防暴力事件方面的开支(Mayer,2000)。最近一项对28个暴力预防方案评价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方案能把精力集中在那些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身上,或者训练他们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合理宣泄情绪的能力,就能有效地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Mytton, DiGuiseppi,& Gough, 2002)。
对在学校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研究的发现,这些青少年有不同的年龄、种族、社会背景、学习成绩和家庭生活质量。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中的2/3有被同学欺负的经历(骚扰、恐吓、袭击),暴力行为的目的就是报复(Vossekkuil,Reddy & Rein,2001)。受这一发现的影响,近年来学校加大对欺负现象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欺负现象在向中学的过渡中增加了(Pellegrini & Long,2002),青少年如果没有亲近的小伙伴就容易被欺负(Smith, Shu, & Madsen, 2001),欺负后容易变得焦虑和压抑(Bond,Carlin,Thomas,Rubin & Patton,2001)。
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欺负”一词没有一致的看法。是身体上的、还是口头的、还是心理上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偶然的、还是一段时间内的偶然事件。因此,对欺负事件的报道范围从7%(Sourander,Helstelae,Helenius & Piha,2000)~80%(Bosworth,Espelage & Simon,1999)不等。由于报道范围的不一致性,导致对欺负现象的研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显得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