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各地的中等教育

(2017-08-07 17:15:57)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世界各地的中等学校存在很大差异,青少年接受中学教育的机会也迥然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更为悬殊。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以及韩国,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高中教育。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仅有50%的青少年能读中学(见表10.2)。工业化国家中约一半的青年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这一部分人中,我们分别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情况。

工业化国家的中级教育   美国只设有一类中级教育机构——综合性高校。加拿大和日本按规定也设有综合性高校,多数发达国家的青少年可以选择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进修。欧洲国家的中级教育有三种模式(Arnett2002b)。一类是私立大学预科学校,在很多方面与美国相似,设置大量学术课程,目标是普及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在欧洲国家不包括音乐、体育等娱乐性课程,约一半的青少年就读此类学校。第二类是职业学校,青少年进入某一特定行业,如铅管工或汽车机修工。欧洲国家约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进入此类学校。还有一些欧洲国家设有专业类学校,多与教师培训、艺术或其他学科有关。(Flammer & Alsaker2001)约四分之一的青少年选择此类学校。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瑞士还设立学徒教育体制,青少年一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进修,一部分时间在车间学习技术。我们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学徒教育体制。

欧洲的教育体制要求青少年必须从小对教育方向和职业作出抉择。1516岁的青少年必须提前决定进入哪类中学,这个选择对以后的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通常,这个决定是在青少年及父母、老师的共同商讨下,并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业表现作出的。(MotolaSinisalo & Guichard1998)。尽管有的青少年一两年后会更换学校,读职业学校或大学,但这种情况很少。近几年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职业高中,学生可以在职高毕业后选择读专业性学院(Flammer & Alsaker2001)。除了提供职业培训外,职高毕业生也可以读大学,青年人除了读私立大学预科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读大学,增加了教育体制的灵活性。

欧洲教育体制要求尽快选定职业方向。莫托拉(Motola et al, 1998)的一个研究表明:学校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青少年以后职业道路。将法国和芬兰十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法国青少年16岁时,必须从5个学术性项目和16个科技性项目中作出选择,最终决定是进入职业学校还是综合性学校。相反地,芬兰青少年16岁前在综合学校就读,然后进入高级中学或职业学校,在上大学前或职业学校毕业前不用决定职业方向。莫托拉(1998)的研究表明,法国青少年对未来职业选择有清晰的方向,比同龄的芬兰青少年高三倍。虽然没有加美青少年比较的数据,但是在职业选择上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在大二结束时才确定专业(通常在20岁左右),而芬兰中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必须作好决定。

在欧洲教育体制中,综合高中的体制更加灵活。除了社会底层的人们外,(这些下一章节会讨论),所有综合高中的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很多。因为所有人会进入同一所高中,毕业前不需要确定未来的职业,届时他们要决定进入全职工作,在职业学校接受培训,参加两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或者工作与学习结合。

综合高中的不足是学生在同一所学院要学习很多相同的课程。虽然他们只有16岁,但教育、职业的兴趣和能力已经迥然不同。老师很难制定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案,他们更倾向于获得一些工作技能,但却被迫接受多年的普通教育(Steinberg, 1996)

发展中国家的中学教育  在发达国家中,青少年普遍接受中学教育,学校也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资助。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中学很难招到学生,也很少有学生会在学校直到毕业。如图表10.2所示。此外,由于资金不足,除私立学校外教育质量普遍较低。让我们看一下北非的阿拉伯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中国与日本以及拉丁美洲的国家中学教育的情况。 

在北非的阿拉伯国家(Booth2002),父母与祖父母的文盲率很高,多数国家高于50%。青少年比其父母、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高,学习穆斯林圣经。现在该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有普通教育制度,但伊斯兰教的影响仍然很大。多数中学有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性别隔离,女孩上中学或大学的人数比男孩要少得多,因为她们要做家务,或很早就被父母安排嫁人。随着女子婚龄的增大,全球化带来价值观的改变,女子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Arnett2002)。男性更能享有教育带来的益处,因为几乎没有妇女在婚后继续工作(Booth2002)。

32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学的入学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各国中学入学率的差异很大,津巴布韦已达到94%,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由于低收入和内战的影响,入学率仅有3%。此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牧业、家务以及照顾幼儿需要青少年劳动力,而学校知识的应用却很有限。中学入学率对女孩而言尤其低,通常而言,家长和社会并不期望女子进入职场,她们比男孩承担更多的家务以及照顾弟妹的任务。

非洲教育体制的批评家喀麦隆的贝姆·萨门那(Bame Nsamenang认为,非洲教育体制基于这样一种模型:在欧洲列强统治下的非洲,教科书通常是英文编写,涵盖很少的非洲文化。背诵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没有立足于非洲文化,没有继承它的优点。依照萨门那的观点,应该改变非洲教育体制,使其基于非洲土著的文化习俗。青少年应和成年人一起参与日常经济活动,在工作中接受教育,而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他相信这种方法会独树非洲的传统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当前非洲国家农村的状况和农业经济。

由英国殖民政府构建的印度教育体制与非洲类似(verma & saraswathi2002 )。依据英国的模式,一样的课本、考试,一样的死记硬背,英语是政府和高等教育的主要语言。中学教育招生近几十年已有所增长(见表10.1 ),但即使是现在,仅有一半的印度青少年接受中学教育。印度存在严重的性别、阶层及城乡歧视。贫困农村女童的处境最惨,他们很少上学,近40%的人甚至不能读写(verma & saraswathi2002 )。然而,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培养了许多在世界经济领域具有影响的毕业生(Arnett, 2002a)。

中国和日本的中学教育体制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Stevenson & Zusho, 2002)。学生在升学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他们相互竞争准备大学统考。课堂上强调背诵和记忆,教学时间很长,也有较为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武术、书法、集体活动。但两国的教育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日本几乎所有青少年都是高中毕业。但在中国,只有不到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能进入高中(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0Stevenson & Zusho, 2002)。尽管如此,和许多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中学升学率正在上升(10.1 )

拉丁美洲类似于我们曾谈论过的发展中地区。近几十年来中学入学率持续攀升。在拉丁美洲在接受教育方面并不存在两性差异。在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女生升入中学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如表10.1显示。尽管男女均可平等进入中学,但在许多拉美国家仍然存在社会阶层方面的差异。多数富裕家庭将孩子送入拥有较高教学质量的私立中学就读。而公立中学通常生均教育经费少而且学生人数众多,在这样的中学里有着惊人的辍学率:城市50%,农村75%

不断有报道披露发展中国家中学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Lloyd2005)。男孩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学教育,但目前差距正在减小,很多国家男、女生的入学率都在上升。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男孩进入中学的机会更大,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在这里,多数学校资金匮乏且拥挤,甚至有的老师没有接受职业培训就上岗。家庭要支付难以负担的教育费用,包括书籍和其他教学用品费用。在私立学校和资金充裕的大学,倾向建立面向优等生的精英教育体制和针对所有人的大众教育体制。

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学教育,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受教育的机会非常不平等。如果你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你有机会接受小学教育,但不可能有充足的资源来完成中学学业,读大学的机会就更渺茫。如果你是一个女生,机会就更微乎其微。相反,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发达国家,你又是一个女生,如果你愿意,那么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极大(Arnett2002bNational Center for Eeducation Statistics[NCES],2005)。在世界各地,教育是许多美好事物的基础,从收入水平到身心健康(Lloyd2005; Mensch et al.,1998)。但是对于世界上多数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受教育的命运已经很大程度或完全取决于出生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