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朋友
(2017-05-15 13:29:2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与西方国家一样,在传统文化中,青少年与同辈的关系更密切,与家庭的关系更疏远。施勒格尔和巴里(Schlegel & Barry, 1991)在他们跨文化的研究分析中指出,在世界范围的文化中这都是一个典型:
除了婴儿期,在人生所有阶段,从童年的打闹嬉戏到成年的痛彻心肺,人们总是年长的密友越来越少,同龄的朋友逐渐聚集。当青少年暂时性的对家庭失去强烈的认同感,这样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童年时,孩子的生活完全依赖家庭;到了青春期,他们既不像儿时那样可以完全依靠父母,也不像他们长大成人后那样有责任感。这个时候,同辈关系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可依恋关系,是他们在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都缺少的。(p.68)
虽然这种方式在世界范围都广泛存在,但施勒格尔和巴里(1991)描述的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不同是,传统文化更强调青少年与同辈和家庭的关系上存在性别差异。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男孩与同辈和朋友的关系要比女孩密切的多。青春期的女孩与同性母亲相处的时间要比男孩长,她们与母亲要比男孩跟父母之间更密切,并且她们和祖母、姑姑等其他女性长辈的关系也比男孩跟男性长辈的关系更亲密。例如在墨西哥的萨巴特克,青春期的女孩把时间花在家庭生活上,跟女性长辈们学习烹饪、缝纫、刺绣,此时男孩可能在独自工作或者白天在田间嬉戏,晚上在村上聚会(Chinas, 1991)。但是,施勒格尔和巴里强调:在传统文化中,青少年无论男女与家庭在一起的时间都多于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上学使青少年在每天较好的时光离开家庭而进入同辈社会。
虽然在传统社会中大部分青少年也上学,但是与西方的青少年相比,朋友与家庭之间社会与情感的平衡仍然更多的指向家庭。例如,在印度:青少年更愿意与家庭共度休闲时光而不是朋友,这并不是父母要求必须这样做,而是由于印度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他们也喜欢与家人共度的时光(Larson et al., 2000; Saraswathi, 1999)。对于巴西的青少年,来自于父母的情感支持要多于朋友(Van Horn & Cunegatto Marques, 2000)。在一项比较印度尼西亚和美国青少年的研究中,印尼的青少年认为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更能形成伙伴关系和欢愉感(French et al., 2001)。但是,在两个国家朋友都是亲密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大概的情况是,在非西方国家,青少年虽然在青春期与朋友的密切度加深了,但与家庭仍然十分密切,而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情况是,青少年与朋友越来越密切而与家庭越来越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