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显期成人与父母的关系
(2017-04-21 09:14:4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上高中时,我总是避免和父母谈话,因为觉得他们想知道许多跟他们无关的事。现在我离开家了,他们对我的生活了解较少,也不问我那么多问题了,所以我又乐意和他们交谈了。”
——tara,23岁(Arnett,2003a)
——matt,21(Arnett,2004a,p.57)
“他们仍然是我的父母,但意味着更多——我不知道友谊这个字眼是否合适,我喜欢和他们一起外出,乐意与他们共度时光,他们并不摆父母的架子。他们表现出的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角色,而是让你有种朋友般的感觉。”
——南希,28岁(arnett,2004a,p.58)
“这些年我跟爸爸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上大学前跟他是一种明确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现在他更像是个顾问或朋友。总之,我们的关系朝着互相尊重的方向迈进。”
——luck,age20(Arnett,2004a,p.58)
在大部分西方文化中,大多数初显期成人都会离开父母的家。美国的年轻人一般在18至19岁搬出父母家独立居住(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最常见的理由是上大学,与恋人同居或者仅仅出于独立(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 Juang el.,1999; Silbereisenel.,1996)。
当一个年轻人离开家,家庭成员需要适应家庭系统中出现的扰乱情况。正如我们所见,父母们通常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情况,事实上一旦孩子离家,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会全面提高( White & Edwards,1990)。父母和初显期成人的关系会怎样?年轻人离家会使父母受到怎样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旦年轻人离家,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因为分离至少会使双方的心灵变得柔软。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年轻人离家后对父母会更亲密并较少出现消极情绪(Aquiline,2006; Arnett,2003a;o’connorel.,1996;Shaver,Furman & Buhrmester,1985;Smetanael.,2004)。另外,在同龄人中,那些搬出去住的年轻人通常比呆在家的人与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举个例子来说,Dubas和 Petersen追踪了一个年龄在13至21岁之间的年轻人的样本,结果发现,21岁的初显期成人中,那些住址离父母家至少一小时车程的年轻人报告跟父母亲密感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对父母的建议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那些仍住在父母家的年轻人在这些方面和父母的关系最差;那些住址离父母家一小时车程之内的年轻人在这些方面则介于前两者之间。
如何理解这种结果呢?一些学者指出是由于“距离产生美”(Arnett,2004a; Katchadourian & Boli,1985)。另外一个因素大概是不在一起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一旦初显期成人离开家,他们和父母就避免了那种与人朝夕相处不可避免的摩擦。他们也能控制和父母交往的频率和时间,这在未离家时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可以去父母家过周末、度个假、吃顿饭或在消遣一下,还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如我研究样本中一名24岁的女士所说:“我不必在不想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开口,但如果我愿意,一定能实现。”(Arnett,2004a,p.49)。
在美国,尽管大部分初显期成人都在青春期离家,但仍然有相当比例(大约1/4)的人在20多岁时住在父母家中(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拉丁裔、非裔和亚裔美国人家庭中(Fuligni & Witkow,2004)。原因在于他们十分强调家庭亲密性和互相依恋,而不那么看重独立性。例如,我研究中的一个初显期成人在加州贝克利分校California-Berkeley读大学,整个大学期间和她的亚裔美国人妈妈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爸爸住在一起(Arnett,2004a)。她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感觉,她说:“我喜欢住在家里。我很尊敬我的父母,事实上能和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在一起我都十分高兴。另外,这很自在!”(Arnett,2004a,p.54)。对拉丁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来说,婚前住在父母家里的女孩会在贞洁方面得到很高的评价。
大约40%的初显期成人在离家后至少“返巢”一次(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Aquilino,2006)。对此有多方面解释( Arnett,2004a; 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对那些离家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说,回家给他们一个机会思考下一步的打算,是继续求学还是开始工作,如果工作,是在附近找份工作还是去外地。对那些离家寻求独立的年轻人来说,收拾家务和支付所有账单的压力让他们独立的光彩逐渐暗淡。早期离婚和服军役也是初显期成人回家的原因之一(Goldscheider & Goldscheider,1999)。在这些情况下,回家对年轻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是一个过渡期,一个继续踏上征程前的驿站。
当初显期成人回家后,他们和父母会有不同的表现(Arnett,2004a)。对有的人来说,回家是受欢迎的,并且过渡期很容易地度过了。一个成功的过渡期需要父母认识到孩子的成熟并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但是对有的人来说,回家则面临着崎岖不平的过渡期。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空巢生活,不必再管孩子们或对他们负责。初显期成人可能发现父母不再监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习惯于自己料理了。在我的研究中(Arnett,2004a),当玛丽离开家之后就发现,妈妈不会再因为她和男朋友出去玩而通宵等待了,而她上高中时妈妈可不是这样。父母不再公开为这类事争吵,这让玛丽有种“在自己的地盘”的感觉(p.53)。对许多初显期成人而言,“返巢”导致了矛盾的心理。他们感激父母给自己提供的支持,即使他们憎恨返回从属的角色(White,2002)。可能由于这种矛盾心理,返巢往往只是权宜之计,三分之二的初显期成人会在一年之内重新离家(Aquilino,2006)。
欧洲国家的初显期成人往往比美国的初显期成人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时间长,在南部欧洲和东部欧洲更是这样(Douglass,2005)。图7.4显示了欧洲的不同国家和美国的比较(Iacovor,2002)。欧洲的初显期成人呆在家的时间更长有多种讲得通的理由。欧洲的学生上大学时比美国学生更喜欢住在家里。那些不上大学的年轻人则很难自己买一套公寓。但更重要的是欧洲文化在允许年轻人自立的同时,很珍视家庭内部的互相支持。欧洲的年轻人发现和父母住在一起比自己单过的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也能享有自立。意大利是个很好的例子(Chisholm & Hurrelman,1995;Krause,2005)。有94%的15至24岁的意大利年轻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居欧盟之首。然而,他们中只有8%的人认为这种生活安排有问题,居欧盟最低。许多欧洲的年轻人在20多岁时都心满意足地呆在家里,当然也不是非这样不可。
父母与孩子从青春期到成人初显期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受孩子离家、返巢、再离家的影响,还有多种因素。初显期成人同样在能力和对父母的理解力方面不断提高(Arnett,2004a)。在某种程度上说,青春期是自私自利的阶段,青少年往往不理解父母的观点,他们有时对父母非常无礼,夸大父母的缺点并很容易生气。但是,当成为一个能用成人视角看问题的初显期成人后,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看待事物的方式。他们能把父母当作正常人一样看待,和自己一样,有缺点也有优点。
父母也在改变,无论在看待还是对待孩子上,他们的监督者和规则执行者的角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孩子们更轻松、友善的关系。父母和初显期成人的这些转变让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亲密关系,比以前更开放,并且互相尊重。他们能像朋友一样平等地相待,至少是接近平等地相待。当然也有例外,父母们会发现他们的“宝贝”不再长高,而有的初显期成人还是不情愿承担成为成年人所需的责任。但是,总体来说,父母和初显期成人还是乐意适应这种平等相待的关系( Arnett,2004a)。
综上所述,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研究都表明,即使初显期成人变得更加自主,他们也能够维持或提高他们和父母的亲密感。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初显期成人,自主和交流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补充而非对立(O’connorel.,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