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影响的更复杂的方式
(2017-04-09 21:44:37)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尽管父母们的教养方式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他们的孩子,但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因果模型。有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讨论似乎是教养方式A不可避免地自动产生了X型的孩子。但是,现在有足够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Collins,Maccoby, Steinberg, Hetherington & Bornstein,2000)。青少年不仅受父母的影响,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这条原则被学者们定义为亲子间的双向互动(Reciprocal bidirectional effects)(Collins& Laursen,2004; Crouter & Booth,2003; Patterson & Fisher,2002)。
回想一下第二章中我们对基因与环境影响的讨论。青少年并不像推出去的球那样沿着既定方向前进,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并影响着亲子关系。这样,青少年就可能会引起他们父母的某些行为表现。一个非常难缠的青少年可能会使父母的管教方式变得专制——父母会发现权威性的解释被孩子当成耳旁风,而他们的回馈也因为孩子一再让他们失望而消失。一个脾气特别温和的孩子可能会引起父母的溺爱性教养——父母会发现对一个从不惹人生气的孩子来说,根本没必要制定规章制度。
对于多子女的父母——青少年关系的研究表明他们之间会相互作用。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只有一个孩子的亲子关系,该研究也发现了青少年父母的行为和青少年性格和行为的一致性联系。但是,一些研究针对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结果就出现了复杂性。这项研究发现:在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常常与他们期望的完全不同(Kowal & Krull,2004; Daniels el.,1985; Hoffman,1991; Plomin & Daniels,1987)。例如,一个家庭中的11岁和17岁的两个青少年会感到父母在很多方面给予他们明显不同的关爱,比如在亲密度、纪律的运用、家庭决定的参与程度等(Daniels el.,1985)。
这样,一个女孩子会觉得父母在要求和回馈上都很完美,是权威型父母的化身,而她的哥哥却认为父母专制而没有回馈,是标准的专制型父母。这种界定反过来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表现:认为父母是权威型的青少年更容易快乐和在各方面做出积极的行为表现(Daniels el.,1985)。总之,兄弟姐妹间不存在相同的个性(Plomin & Daniels,1987),这也表明在同一个家庭里,父母的行为对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个研究动摇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吗?不是的,它修正了这一研究(Collins & Laursen,2004; Collins el,2000; Kerr & Stattin,2003)。父母的确有如何最好地教养孩子的信念,他们也通过教养过程中的行为向孩子们传达这些信念(Alwin,1988)。但是,父母的实际行为不仅受自己想法的影响,同时受到孩子们的表现和回应的影响。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和回馈都反应积极的话,那么成为权威型父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规定和解释都不在乎的话,成为权威型父母就困难多了。一旦父母通过说理和讨论的方式对孩子的教养失败,那么他们要么要求孩子必须顺从(专制型父母)就么就是放弃努力(溺爱型父母)。
最近,一个研究项目着手对具有复杂性的青少年家庭生活进行比先前更有深入的研究(Reiss, Neiderhiser, Hetherington & Plomin,2000)。该项目包含了来自美国各州的720个家庭,这些家庭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有两个同性别青少年,有的是同卵双胞胎,有的是异卵双胞胎,有的两个青少年同父同母,有的同父异母,有的同母异父,还有没有生物学关系的继兄弟姐妹。该研究设计考察遗传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不同经历对他们的影响。研究方法不仅包括问卷调查法也包括访谈、家庭录音、和青少年家庭之外的相关社会信息。研究开始时调查对象是12至15岁的青少年,他们的家庭将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考察。
这个研究的数据分析正在进行,但现在已经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结果。在同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区别对待(Differential parenting)通常不同(Feinberg & Hetherington, 2001)。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不共享的环境影响(Non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就是青少年会经历不同的家庭环境,这种不同的结果会作用到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机制中。同样,遗传特质对父母消极行为的影响最大,就是说两个孩子在遗传上越相似,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也越相似(Feinberg, Neiderhiser,Howe & Hetherington,2001)。这看起来是由于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为父母的消极性是由于青少年基于基因类型决定的行为引起的。
另外,父母和青少年在报告父母行为时通常各执一词(Feinberg el.,2001),父母比青少年更多地报告说自己的积极性行为多而消极性行为少。被试的年龄越小,孩子与父母报告的差别越大(Feinberg, Howe, Reiss & Hetherington,2000)。这表明,要认识到对父母教养方式多维度报告的重要性,不能像大多数研究那样仅仅听取来自青少年方面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