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独处
(2017-03-28 10:04:56)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青少年独处时间的增多为他们对自我概念、自尊感、情感状态和同一性的反省提供了可能。在对美国青少年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表明,他们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独处中度过的,比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要多(Larson,Csikszentmihalyi&Graef,1982;Larson和Richards,1994)。
经验取样法研究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关于青少年独处的数据(Larson.et.al,1982;Larson&Richards,1994)。这些研究对青少年把自己独自关在卧室的时间比进行了调查。这些时间使他们孤独的时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那么简单。当他们独处的时候情绪是低落的——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脆弱、孤独和哀伤。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独处后,他们的情绪却高涨起来了。拉森和理查德(Larson&Richards,1994)得出结论,青少年用独处时间来进行自省和情绪管理。他们听音乐、躺在床上、照镜子、沉思、做白日梦。当独处时间结束后,他们会感到重新充满活力,准备再度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P189漫画文字
1.A:“派特逊…派特逊…That’s with two t’s.”
2.A:“你好,我是你的导师,把这个读懂,把这个提交上去,我11点在礼堂等你。”
3.“真令人惊讶,我一生中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
4.“但是,为什么我会感到……如此孤独?”
拉森和理查德(1994)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案例,讲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独处的经历。一直以来,当遭到责骂的时候她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独处的。她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记录孤独的感受。她思考自己的长相,思考所有女孩都有男朋友为什么只有她除外。她写道,“我喜欢独处。不必让父母担心和恼火。我发现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感觉更好。”然后她用大写字母加上一句“!并不总是这样!,”反映了她的矛盾心理(Larson&Richards,1994,p102)。
只要青少年独处时间并没有过多,独处可以是建设性的。研究发现,独处时间比例较高的青少年同样学校问题、沮丧和其他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也较高(Achenbach&Edelbrock,1986;Larson&Richards,1994)。然而,同样的研究发现,几乎没有独处时间的青少年也有较高比例的学校问题和沮丧心里。独处的时间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如拉森和理查德(1994)所论述的,“在一天的时间里,他们的情绪被同龄人、老师、家人所左右,用有规律的独处时间来进行反省、重组和探索,也许正是他们所需要的”(p103)。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一个人有很多人相伴但他让感到孤独。罗伯特•威斯(Robert Weiss,1973)对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这两种孤独做了重要而有影响力的区分,社交孤独(Social loneliness)发生在人们感到缺少充分的社会接触和社交关系的时候。相反,情感孤独(Emotional loneliness)发生在人们感到人际关系缺乏充分的亲密感的时候。因此,社交孤独反映的是社会接触和社交关系的数量,而情感孤独反映的是人际关系的情感质量(Adams.et.al,1988;Asher.et.al,1990;DiTommaso&Spinner,1997;Larson,1990)。年轻人在十几岁和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可能会经历这两种或其中一种孤独。
成人初显期是独处时间相当多的时期(Incavou,2002)。根据跨越人生阶段中时间使用的研究中,19到29岁的年轻人比除年长者之外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独处,与40岁以下的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在从事生产性活动(学习和生活)时也多是独自一人(Larson,1990)。经发现,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比其他年轻人和成年人体会到更为强烈的孤独感(Rokach,2000),这一阶段为何会更为孤独也是有原因可循的。大多数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在18或19岁的时候离家(Goldscheider&Goldscheider,1999)上大学或开始独立生活。这一改变会带来很多积极因素,比如培养成人初显期青少年更强的独立性,要求他们承担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责任,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不再接受家庭的庇护。他们会独立处理很多事务,但有时可能会发现比住在家里的时候还要孤独(DiTommaso&Spinner,1997)。大多数工业社会的年轻人不会轻易迈入婚姻的殿堂,情感支持和友谊会伴随他们直到20岁中后期(Arnett,2006a)。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成人初显期是一段与家人保持亲密关系、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或保持其他长期友谊的时期(Arnett,2000a;2005b)。
在大学环境中,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一般不会经历社交孤独,但情感孤独却普遍存在(Wiseman,1995)。大学新生即使会遇到很多新朋友,但第一年仍被认为是成人初显期中最孤独的时期(Cutrona,1982;Larose&Boivin,1998)。一个住在集体宿舍中的大一新生,他一天中的每一刻都有其他人在身边陪伴——当睡觉、吃饭、学习、工作和上课的时候——但如果这些社交接触没有情感上的回报,还是会体验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