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族身份的同一性

(2017-03-25 12:53:56)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同一性形成的三个关键的领域是爱情、职业和信仰。随着工业社会中青少年群体数目的急剧增长,信仰的其中一个方面便是相信作为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少数民族意味着什么。近年来随着来自发展中国家外来移民的增加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发展文化议题的更多重视,学术界对此话题的关注也有所增长(Phinney199020002006)。

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发展,与其他同一性问题一样,种族同一性问题也成为了青春期最为核心的问题(PortesDunhamCastillo2000Wong1997)。自我反省能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于自我的少数民族身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美籍非洲人、加拿大籍华人、荷兰籍土耳其人这些群体用语承载了新的涵义,当今的青少年们会思考这些用语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自身。同样,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增长,他们也会思考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们对于其他人是怎么想这些的思考的能力的不断增加,青少年对他人所抱有的对自身种族的歧视和成见很是敏感。

由于少数民族中处于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同一性发展可能会比大多数文化下的人更加复杂(Phinney20002006PhinneyAlipuria1987)。如爱情领域的同一性发展,爱情——伴随着约会和性——是少数民族青少年较易面临文化冲突的领域。在美国主流文化中,青少年通过和不同的人约会,和不同的人发生亲密关系与和不同的人进行性体验来对爱情进行尝试,这是同一性发展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模式与美国某些少数民族的价值观有着尖锐的冲突。举例来讲,在大多数美籍亚裔群体中,消遣式的约会是不被赞同的,婚前性尝试更被认为是可耻的——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Miller1995TalbaniHasanali2000Wong1997)。同样,在拉丁美洲人中,在青春期性尝试对于女孩来说是不被允许的,她们总是被父母兄弟严加看管,防止她们越雷池半步(InclanHerron1990)。这些种族中的年轻人面临着协调与出现在学校、媒体和同龄人中的主流文化之间冲突的挑战(Markstrom-Adams1992Miller1995PhinneyRosenthal1992)。

那么,同一性发展如何在西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年轻人身上产生呢?他们所发展的同一性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又在多大程度上保留本民族的价值观?一个叫吉恩菲尼(Jean Phinney)的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做了广泛的研究(199020002006PhinneyAlipuria1987PhinneyDevich-Navarro1997PhinneyRosenthal1992)。在她研究的基础上,菲尼得出结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种族划分的意识有四种不同的反映(见表6.3PhinneyDevich-Navarro.et.al1994)。

同化(Assimilation)是一种选择,它包括保留种族社会的方式和采纳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是个大熔炉,它对许多不同种族血统的人都进行了接纳。边缘(Marginality)包括对原生文化的抵制,和被主流文化的拒绝。一些青少年感觉到父母和祖父母所持的传统文化中自我身份的渺小,但同时也感觉到难以融入美国社会。分离(Separation)包括只和自己种族的成员保持联系而拒绝接纳主流文化的方式。双重文化背景(Biculturalism)包括对双重自我身份的发展,一个基于原生的种族群体,一个基于主流文化。双重文化背景意味着在种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间游离,并根据适当的情形来进行自我身份选择。

 

6.3 四种可能的种族同一性状态

 

 

种族身份确认

 

 

主流文化身份确认

双重文化背景

同化

与主流文化的分离

边缘化

例:

同化:“我并不认为我是个美籍亚洲人,而是个美国人。”

与主流文化的分离:“我不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我就是个黑人。”

边缘化:“当我和我的印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白人,当我和我的白人朋友在一起时,我觉得自己是个印度人,我并不真的想让自己游离于两者之间。”

双重文化背景:“既是墨西哥人,也是美国人,这意味着融合了两种文化的优点。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力量”

 

资料来源: PhinneyDevich-Navarro1997)。

 

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最为多见的是哪一种种族身份确认状态呢?双重文化背景在美籍墨西哥人、美籍亚洲人和欧洲少数民族群体象荷兰籍土耳其人中最为常见(Neto2002Rotheram-Borus1990PhinneyDupout.et.al1994;Verkuyten2002)。然而,美籍非洲青少年中最为常见的是分离,而美国土著青少年中普遍出现的是边缘(见文化视点单元)。当然,民族具有多样性,其文化中的青少年也有着不同的种族同一性状态。

少数民族青少年倾向于对他们的种族身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举例来讲,据报道,在一项对拉丁美洲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拉丁美洲青少年在非本地人为主的学校就读,比在以本地人为主或在本地与外地人数量相当的学校就读,能够表现出显著较高的种族同一性水平(Umana-Taylor2005)。近年来,菲尼(2006)认为成人初显期可能是种族同一性发展的一个特殊重要时期,因为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个体往往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工作单位或拥有新的生活伴侣),与外界的接触面更广,种族身份被锐化

明确的种族自我身份确认是否与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发展的其他方面相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一些研究认为,种族同一性状况和个性特征如自尊心、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没有关联(Rotheram-Borus1990)。然而,一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双重文化背景或是同化的青少年有更高程度的自尊感(例,FarverBhadhaNarang2002)。此外,近来的研究采用与菲尼种族同一性状态模式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成长过程中的有利方面,如身心的健康、学业成就以及冒险行为的低发生率,与明确的种族身份同一性相关 McMahonWatts2002St. LouisLiem2005Yasui.et.al2005YipFuligni2002)。

一些学者提到,培养黑人青少年的种族自尊感是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黑人备受歧视的社会中(SpencerMarkstrom-Adams1990Ward1990)。然而,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到,提升种族同一性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同一性的分离,断绝与主流文化的联系,从而抑制了其个人成长(PhinneyRosenthal1992)。这些学者担心一些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会认为自身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用埃里克森(1968)的话来讲,形成消极的同一性—一从而干涉他们积极同一性方式的形成。

从某些方面来讲,分离是在美国社会中来自主流文化的歧视和偏见的结果,孩子在迈入青春期后对这一现状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们对这种歧视的意识程度可能会随着在美国居住事件的长度而加大。这一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出生在国外的青少年比家庭中有一代或几代人居住在美国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更相信美国社会机会的平等性(PhinneyDupont.et.al,1994Suarez-OroscoSuarez-Orozco1996)。这表明,近年来,外来移民者期望他们或孩子能够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在一两代人之后,许多人开始反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因而导致很多人形成分离的同一性。黑人青少年比其他种族群体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支持分离(PhinneyDevich-Navarro.et.al,1994),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几代人都生活在美国,经历过奴役制度、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Hemmings1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化与同一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