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同一性的研究

(2017-03-21 08:48:15)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埃里克森早先是理论作家和临床医学家而不是研究人员,但是他的结论在过去的30多年间引发了许多研究热潮。詹姆斯马修(James Marcia196619801989199319941999MarciaCarpendale2004)是埃里克森最具影响力的翻译之一。马修创立了同一性状态审查法,把青少年的同一性状态分为四种:扩散、延缓、早闭获得。马修的审查法被同一性状态模型(Identity status model)体系所替代,被学者们用来构建问卷调查来研究青春期的同一性发展(例如,Adams1999Benson HarrisRogers1992GrotevantAdams1984)。

如表6.2所示,其中每一个分类包含一个义务和探索的不同组合。埃里克森(1968)用术语“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来描述年轻人构建身份的过程,但是马修和其他学者却更喜欢用术语“探索”(Adams.et.al1992Grotevant1987MarciaCarpendale2004Waterman1992)。危机暗示着这个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痛苦和挣扎,而探索则暗示着对可能性更加积极的发掘。

 

6.2  四种自我身份确认状态

 

 

义务

 

 

探索

获得

延缓

早闭

扩散

 

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是不包含探索和义务的状态。因为青少年在同一性扩散阶段,没有义务去作出选择。此外,也没有探索——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不用认真地尝试去分清潜在的选择和承担永久的义务。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包括探索但不包括义务。这个阶段积极地体验不同的个人的、职业的、信仰的可能性。这个分类是基于埃里克森(1968)的心理社会延缓的想法,之前我们已经对此进行过讨论。不同的可能性经过尝试和筛选,一部分被选择,另一部分被摒弃,使青少年有能力来决定适合于自身的可能性。

在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阶段的青少年未能尝试过对一系列可能性的探索却直接致力于某种选择——义务。这常常是父母强烈影响的结果。马修和其他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探索作为形成健康同一性的必要方面,因此认为早闭是不健康的。这是我们在以后会讨论到的问题。

最终,结合了探索和义务的就是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了。同一性获得是年轻人已经作出了明确的个人的、职业的和信仰的选择。通过定义可知,包括探索的同一性延缓发生在同一性获得之前。如果有义务而没有探索,那就是同一性早闭而不是同一性获得了。

在有关同一性状态模型的研究中凸显出两个结论。其中之一是青少年的同一性状态与发展的其他方面相关联(Berzonsky1992Kroger2003SwansonSpencerPetersen1998)。同一性获得和延缓状态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许多有利方面显著相关,它们比扩散和早闭的更有助于形成自我导向明确、具有合作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等积极品质。更进一步说,获得比延缓在某些方便更为顺利,处于后者状态的青少年比前者更有可能对自身的观点产生不确定性,从而变得优柔寡断(Marcia1980)。

相反,处于同一性发展的扩散阶段和早闭阶段的青少年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上也会遇到问题(Adams1999Josselson1989Kroger2003)。扩散阶段是同一性状态最不顺利的阶段,其被看作随后心理问题的前兆(Marcia1980MeeusJedemaHelsenVollebergh1999)。与获得和延缓状态相比,扩散状态下的青少年自尊感和自制能力更低。扩散阶段也同高焦虑、冷漠以及和父母关系分离有关。

早闭状态和青少年成长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更加复杂(Papini,et.al1989Phinney2000)。早闭状态的青少年比其他状态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统一、墨守成规和对权威的服从(Kroger2003)。西方文化下的研究者通常认为这是其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因为他们所持的独立自主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反对整齐划一和对权威的服从。同样,早闭阶段的青少年和父母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指导,而没有经历获得状态的青少年所经历的探索时期(Pinney2000)。需要说明的是,某些支持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价值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同一性形成阶段中的探索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同一性研究的另一个卓越发现是达到同一性获得阶段要比学者所预期的时间更为长久,事实上大多数年轻人可以达到这个状态——或者是最终达到——在成人初显期或者更久以后,而不是在青春期。在对12-18岁青少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早闭类别的比例下降,在获得类别的比例上升,甚至将近一半的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到已经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ChristophersonJonesSales1988van Hoof1999Kroger2003Meeus,et.al1999Waterman1999)。图表6.4来自美国的研究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Waterman1999)。荷兰一个针对12-27岁的研究也报道过类似的发现(Meeus,et.al1999)。

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向着同一性获得的发展在大学的几年里也是在发生的,但是主要是职业同一性的特殊领域而不是更为通常的同一性(Waterman1992)。一些研究表明,对于刚成年不上大学的人来说,同一性获得来得更快,也许是因为,大学的环境更倾向于是这样一个地方,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受到挑战的,他们也被鼓励去向先前所有的想法去提出质疑(ArehartSmith1990LytleBakkenRomig1997MunroAdams1997)。然而,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刚成年的人,大多数在21岁之前还是没有达到同一性获得的(Kroger19992003Waterman1999)。

  成人初显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同一性发展的特殊重要时期(Cote2006)。40年前,埃里克森便认为,工业化社会中的年轻人同一性过程会花费更长的时间。他论述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延长的青春期”的日益普遍性,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导致同一性的延长期,“这个时期,经历角色尝试的年轻人会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1968p56)。在埃里克森60年代发表之一论点之后的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婚龄推后和受教育年限的增大,他的观点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似乎更为适用(Cote20002006)。成人初显期这一概念作为人生的独特时期所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近几十年来,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处于“自由角色尝试”的时期,年轻人的比例在增长(Arnett2000a2004a)。和前几代人相比,成年人同一性获得已经被拖延了,因为许多成人初显期的青少年用他们20岁左右几年的时光来对爱情、职业和信仰进行同一性探索。

近几年,同一性状态模型已经遭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一模型过于狭隘,并有些过时(Cote2000Schacter2005a2005bSchwartz2005van Hoof1999van HoofRaaijmakers2003)。这些学者认为,同一性并不像模型描绘的那样近乎于稳定和单一,其发展也并不仅仅通过一系列可预言的阶段,在青春期晚期或者成人初显期的某个时候到达同一性获得的顶点。根据这种观点,当今得到普遍认可的同一性形式是后现代主义观点,它由非一元化的,调和一致的多样元素组成。

后现代多元同一性(Postmodern identity)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青少年会在朋友、家庭,同事和其他人面前表现出不一样的身份。不仅仅是在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在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当个体对自我身份进行吸收和扬弃的同时,自我意识也在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正如第一章所提到的那样,像奉行全球化的理论学家所宣称的那样,世界上的年轻人日益形成结合自身传统文化和全球文化,以及随着这些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复杂的同一性(Arnett2002aGiddens2000HermansKempen1998)。同一性状态模型继续支配着关于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但针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会探索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拓展了我们对同一性问题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同一性
后一篇:性别与同一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