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前后的自尊感
(2017-03-12 09:30:59)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些关于自尊感的纵向研究以青少年期前到青少年期,或者青少年期到成人初显期的对比为例,这些研究基本证实了自尊感在青少年期早期是呈下降趋势的,而在青少年期后期到成人初显期则呈上升趋势(Block & Robins,1993;O’Malley & Bachman,1983; Robins et al.,2002;Zimmerman,Copeland,Shope,& Dielman,1997)。一些前沿观点对这一发展趋势进行了解释。在青少年认识发展过程中,当他们初次经历我们所讨论的“假想观众”时,会不由自主的造成自尊感的下降(Elkind,1967;1985)。也就是说,在青少年认知发展过程中,他们会很在意他人对其所作所为的评价。
上述说法有其正确性存在,在西方国家中,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同伴导向行,当然也更热衷于对同伴进行评价,特别是在一些日常生活方面,如服饰和言谈举止等方面(Berndt,1996)。但我们在第三章的讨论中已经提到,青少年同伴已经在讽刺、挖苦、嘲笑别人上获得了更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容易针对那些不合群和易激惹的人来发挥(Eder,1995;Rosenblum & Way,2004)。所以,结合更高的同伴定位和自我感觉,来自同伴的评价和潜在的苛刻评价很容易造成青少年期早期自尊感的下降,而青少年后期到成人初显期的自尊感提升则是由于同伴评价作用的降低(Berndt,1986)。
另一方面,对青少年期自尊感的下降程度也不能过于夸大。毕竟有很多人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自尊感下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这种经历。一项对六至十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不同的人在进入青少年期时有不同的自尊感变化模式(Zimmerman,1997)。图6.1便指出了这些变化模式。所有被抽取的同学中自尊感下降者的下降程度都很小,且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大多数人则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强自尊感或者自尊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他研究成果也显示了类似的模式(Deihl,Vicary,& Deike,1997;Hirsch & DuBois,1991;Pabl,Greene,& Way,2000,2005)。
在美国不同种族间也存在着自尊感方面的差异,尽管遭受过奴隶统治和种族歧视,非洲裔美国人比其他种族的自尊感程度要高,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Bracly,Bamaca,& Umana-Taylor,2004;Gray-Little & Hafdahl,2000;Twenge & Crocker,2002)。白人的自尊感要高于拉美人、亚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Twenge & Crocker,2002)。亚洲裔美国人通常在不同种族自尊感的比较中排位最低(Rosenblum & Way,2004)。这种自尊感的差异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美国文化对自尊感的推崇度最高,而亚洲文化则最低(Greene & Way,2005)。亚洲文化不鼓励高度的自我评价,而鼓励关注他人的需求(Heine et al.,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