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
(2017-03-10 15:18:3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青少年认为他们在许多方面和儿童已有所区别。我们在第三章讨论的认知机能是青少年期自我意识改变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就像青少年认知的全面发展一样,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复杂。
不管怎样,最困难的事还在于明确自己是谁,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去考虑其他。即使你真的对某方面很擅长或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你也应该知道你没有那么好。去了解你所不了解的东西,从事你所不擅长的事。你欺骗他人多少,你也会感受到多少圈套。
根据苏珊•哈特(Susan Harter)——一个对自我概念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作了广泛研究的学者——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较少的用具体的语言形容自己(“我有一个名叫Buster的狗和一个名叫Carrie的妹妹。”),而更多地根据他们的特点(“我聪明可爱,但是有些害羞。”)来进行描述。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更是重中之重,其特点更为抽象,就像他们用难以明了的个性特征形容自己一样。例如,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在一片关于自我概念的文章中对做了如下描述: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十分复杂!我敏感、友善、受欢迎、宽容,尽管我可能有些害羞、自以为是、脆弱……尤其是对于我的朋友而言,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在家里我更是处处替父母分担(哈特,1990b,p.352)”
注意这些抽象词语的使用,“敏感的”、“友善的”、“快乐的”、“忧虑的”。青少年的抽象能力使这些描述变得成为可能。
这种抽象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在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中表现为他们能够区分真实的自我(Actual self)和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Markus & Nurius,1986;Martin,1997;Oyserman & Markus ,1990 ; Whitty , 2002)。学者将可能的自我分为两种: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假想自我(Feared self)。理想自我是青少年想要成为的人(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梦想成为非常受同伴欢迎的,或者是在运动和音乐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假想自我是青少年想象中可能成为但又惧怕成为的人(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害怕成为酒鬼,或者成为被亲戚朋友遗忘的人)。这两种可能的自我都要求青少年进行抽象思维。也就是说,可能的自我仅仅作为青少年头脑中的抽象物存在。
思考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假想自我的能力是青少年认知上的突破。但这种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遇到麻烦。如果你设想一个理想自我,你就能意识到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差异。如果这个差异过大,它足以让你感觉到失败、不适和沮丧。研究表明,差异的大小取决于青少年和成人初期的消极情绪(Choi & Lee,1998;Moretti & Wiebe,1999)。此外,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在青少年中期最为显著(Strachen & Jones,1982)。这对于解释为什么消极情绪在青少年期之前罕见,而在青少年初期不断上升并且在青少年中期达到最高点(Petersen et al,1993)。
然而,了解真实自我和可能自我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这会给青少年提供为了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并且避免成为假想的自我(Cota-Roble,Neiss,& Hunt,2000;Markus & Nurius,1986;Oyserman & Markus,1990)。
刚步入成年期的人同样会通过对可能自我的想象而获得鼓舞。事实上,第一章提到的成人初显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可能性年龄”(Arnett, 2004a)。一项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成人初显期(17-22岁)被认为是一个有着“远大梦想”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渴望拥有一份收入颇丰的职业。然而,即使对梦想一直抱有乐观态度,青少年在成人初显期过后,对可能自我的想象也会变得更加现实。
大多数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认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青少年最好同时具有理想自我和假想自我。在一项研究中,将违法的青少年同其他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违法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在理想自我和假想自我之间实现一种平衡。相反,违法的青少年则倾向于假想自我,而不像其他青少年那样对理想自我有明确的认识,并为之努力奋斗(Oyserman & Marku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