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自我
(2017-03-09 10:32:0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第四章介绍的关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广义的社会化价值与狭义的社会化价值的大体区别同样适用于自我这一话题。如第四章提到的,在讨论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时学者有代表性的区分了个人主义影响下的独立自我和集体主义影响下的关联自我(Cross & Gore,2003; Markus & Kitayama,1991;Shweder et al.,1998)。
促进独立自主、个人主义的自我的文化同样可以促进和鼓励自我反思。在这种文化当中,考虑你自己,考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是谁,并高度评价自己(当然,要有一定的限度——而不是文化价值上的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主义)看起来是一件好事。美国人尤其以个体主义和对自我导向问题的关注而闻名。正是美国人首先发明了“自尊”这个术语(William James,19世纪末),同时,美国也一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提倡和尊重自我独立的地方(Green,Deschamps & Paez,2005;Triandis,1995)。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以这种方式看待自我,并给予其同样的尊重。在以狭义社会化为特征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之间相互依赖的观念盛行。在这些文化中,家庭、血缘关系、种族、国家、宗教制度比个人需要更重要。这意味着在这些文化当中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那些高度关注自己的人,拥有很强的自尊感的人威胁到了集体和谐,因为他们可能倾向于追逐自身利益而不顾所处的集体的利益。
因此,这些文化当中的儿童和青少年被教导要放低自尊,并学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需要,至少要像关注自己的一样去关注他人和集体(Lalonde & Chandler,2004;Whiting & Edwards,1988)。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并不是本质上远离他人的独立的存在,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联系在一起(Kundu & Adams,2005)。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Markus & Kitayama,1991)。按照这种文化的观点,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而存在。
随着本章的展开,我们将会了解更多关于对自我的不同看法的细节。通过本章,牢记文化对个人社会化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