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一家段鑫星
同心一家段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11
  • 关注人气:5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性特征,女性特征,或中性化

(2017-03-05 10:46:20)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青少年时期的性别强化意味着青少年开始用男性或女性特征看待自己。在青少年看来,他们应分别具备哪种性格与行为才符合各自的性别特征呢?在全面自我了解的基础上,他们如何评价自己的性别特征呢?

5.2列出了美国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男女性别特征。这些特征摘自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Bem, 1974),一个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性别角色特征的标准。其最初所列举的是大学生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美国人对大学生的普遍期待(Lips, 1993)。随着量表的修订,其他国家和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特征也可以体现出来,当然也包括青少年群体。一项涉及30个国家年轻人的国际性调查显示了与贝姆量表相似的性格特征(Williams & Best, 1990)。

 

5-2 男女性格特征(摘自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自立、自信、果断、卓越、独立、好斗

顺从、羞涩、敏感、愉悦、和善

有信仰、个性强、较强分析能力、崇尚武力

温柔、单纯、有爱心、有同情心

有领导才能、有控制欲、雄心壮志

善解人意、喜欢小孩、易受骗

来源:Bem1974)。

 

表格中罗列的词语清晰地展现了男女不同的性格特征。通常,女性特征与有教养、易相处联系紧密,前者如有同情心、有怜悯心、温柔等;后者如温顺、单纯、语音柔和等。与此相反,男子气质与独立、好斗联系紧密,前者如自立、自给自足、自行其是;后者如自信、崇尚武力、有控制欲等。学者称这两类性别角色的不同特点为女性情感表达特质(expressive traits)与男性工具性特质(instrumental traits)的矛盾体现(Lips, 1993)。女性的情感表达特质强调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DeLisi & Soundranayagam, 1990),而男性工具特质强调人的作为和成就。

青少年将自己理想中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反映到男女性别特征中去。心理学家朱迪丝·吉本斯(Judith Gibbons)进行了一个有关青少年性别观的研究,这个研究跨越了文化界限。结果显示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具有类似的观点。吉本斯和她的同事(Gibbons & Stiles, 2004; Stiles, Gibbons & Schnellman, 1990)对120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这些青少年来自欧洲、中美洲、亚洲、非洲等20个不同的国家,年龄介于11~19岁之间。在调查中,青少年罗列出10种特质,这些特质对成为理想化的男性和女性十分重要。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理想化的男性和女性应具备的重要的或无关紧要的特征均无性别差异。善良和诚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富有和受欢迎并不是理想男性和女性必需的特征。然而,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在所有国家里,理想的男性拥有一份好工作更重要,而理想的女性拥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

一般说来,青少年男女对于理想中的男性和女性有相似的看法,当然也存在些许不同。所有国家的女孩比男孩更相信理想中的男性应该喜欢小孩,理想中的女性应该拥有一份好工作。而男孩更相信理想中的女性拥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一份跨文化调查显示,所有国家的青少年男女对性别有相似观点和不同观点(Buss, 1989, 1995, 2001)。

难道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相背离的吗?一个青春期少女拥有女性特质就意味着她不具备男性特质,不能做男性才做的事吗?有些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最健全的人格应既包括男性特质,也包括女性特质。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兼备便是中性化(androgyny)。

中性化的观点首次盛行于19世纪80年代(e.g., Bem, 1977; Spence & Helmneich, 1978)。19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women’s movement)让人们重新考虑男性和女性的角色。由此而产生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超越男女性格特质的对立,推动各自优良品质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男性既不应没有独立性(男性特质),也不应没有教养(女性特质);女性既不应不具备同情心(女性特质),也不应没有雄心壮志(男性特质)。中性化的人兼有表5.2中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成为一个中性化的人比只具备其中一项的人更有优势。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品性去面对生活(Bem, 1997)。有些情况下,要用到女性的温柔,有些情况下要用到男性的自信。在工作中往往要用到男性的自信,在家庭中要用到女性的温柔体贴。研究结果表明,中性化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灵活,更有创造力(Hemmer & Klieber, 1981)。中性化的女性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时更有能力说不(Kelly et al., 1981)。而女性特质太过明显的女性往往自尊不强且压力很大(Bem, 1975)。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中性化的人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情商(Guastello & Guastello, 2003)。

中性化对青少年而言是否有利呢?答案是复杂的。通常,在青少年时期,中性化的女孩比男孩更易形成正面的自我形象判断,她们对自我形象的评价高于具备单一特质的女孩;而只具备男性特质的男孩对自我形象的评价高于只具备女性特质或中性化的男孩(Mankstrom-Adams, 1989; Orr & Ben-Eliahu, 199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或许由于青少年对自身的看法是他们符合文化期待的一种反映。受女权运动的影响,西方人越来越推崇中性化的女性。与四十年前相比,在当代,具有雄心壮志、独立坚强等男性特质的女性很受欢迎。但是,男性仍需极力避免温柔和善等女性特质。青少年以社会上形成的性别文化为标准衡量自己。这种性别文化表明,青少年时期,中性化的女孩和只具备男性性格特质的男孩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这一点值得进行深入探讨(Massad, 1981)。在成年人中也是一样,中性化的女人很受欢迎,而背离男性特质的男人遭到否定(Sirin, Mecreary & Mahalik, 2004)。无论是青少年还是青年,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反映了其性别期待和性别文化信仰。

这表明,在他们所处的美国传统文化中,女人对于女孩,男人对于男孩而言都是一种身份象征,而男孩对自己的这种身份更缺乏信心。因此任何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融合都被男性视为威胁。一些学者表明,虽然女权运动带来了很大变革,但美国男性的地位仍然高于女性。因此,一个女孩行事风格如果更像一个男孩,就意味着她的形象和地位在同龄人心中有了提升,因为她将自己与地位高的男性群体联系起来了;而一个男孩做事情如果更像一个女孩,就意味着他的形象和地位在同龄人心中打了折扣,因为他将自己与地位低下的女性群体联系起来了(Unger & Crawford, 1996)。

 

P151

20世纪后半叶柏拉图式  理想与现实中的好男人

理想中的

现实中的

理智的、有天赋的

体贴的、对你的想法感兴趣

忠诚的、十分浪漫的

时髦的、悟性高的

易相处的、上进的

博爱、爱整洁

健壮的、喜欢小孩和宠物

较高的音乐品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