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性别
(2017-03-03 08:53:02)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社会化与认知发展相互作用使青少年对性别有了认识(Bussery & Bandura, 2004)。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性别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关于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gender),他对道德发展的看法在第四章已经讨论过)。科尔伯格(1966) 将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看法应用在性别上,由此得出了性别认知发展理论。根据他的理论,性别判断是人类形成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孩子在3岁时就懂得了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旦有了性别认同,孩子就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用性别区分开来。于是某些玩具和衣服有了性别之分。孩子在四五岁时就可以将很多东西按性别区分开了,包括玩具、衣服、日用品、体育运动项目等(Bussery & Bandura, 2004; Sebin, Powlish & Culko, 1993)。此外,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孩子设法让自己的行为与性别保持一致,科尔伯格(1966)把这称作自我社会化(self-socialization)。男孩固执地做那些他们认为男孩该做的事而极力避免做女孩的事;女孩同样也专注于女孩该做的事,坚决不做男孩才做的事(Bussery & Bandura, 2004)。
在6~10岁的儿童时期,孩子们对性别的感知变得灵活了(Basow & Rubin, 1999)。男孩和女孩都喜欢运动、音乐和游戏。他们不再认真考虑某种活动是否符合他们的性别。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成人和同龄人不再刻意去关注性别准则(Helgeson, 2002)。如果社会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别认同,孩子们在违背所谓的性别准则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不安了。
然而,青少年早期由于性别强化的作用,人们对性别的看法又变得刻板了(Bassow & Rubin,1999)。一项研究对四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学生对性别角色的看法进行了统计(Alfieri,ruble, & Higgins,1996)。研究者给同学们12个与性别相关的词语,其中6个是形容男性的,6个是形容女性的。研究者要求学生们回答哪些词可以形容男性,哪些词可以形容女性,哪些既可以形容男性又可以形容女性。回答两者都可形容的学生具有灵活的性别角色观念。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的孩子性别角色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灵活,直到七八年级达到最高点,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角色观念又变得刻板,直到高中毕业为止。男孩对于性别角色的观念更为刻板,尤其是在涉及男性的男子汉气概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如何解释上述变化呢?青少年时期认知发展的特征是理想化和自我反思。因此,青少年经常问自己成为一个男人或女人意味着什么,他们摸索着如何才能让自己更体现自我性别特征。随着青少年思考这些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处事方式也逐渐顺应了性别角色,这样做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性成熟也是导致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原因。性成熟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在意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另外,来自父母和同龄人压力的逐渐增大,使青少年不得不遵循性别准则做事(Johnson et al., 1999)。
除了认知发展理论,另一个有关性别的认知理论是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这个理论也利用了皮亚杰的观点。像科尔伯格的理论一样,性别图式理论也把性别看作是人们整理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回顾第三章内容,“图式”(scheme)是皮亚杰用来指代一个整理和加工信息体系的专业术语,在本体系中schema和scheme通用)。
根据性别图式理论,性别从孩童时期起就是最重要的特征。进入青少年时期,我们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学会了把各种活动、物品、人物性格按照男女性别归类。这不仅包括最明显的特征(如有阴道的是女性,有阴茎的是男性),还包括一些本身不具备男女性别之分的事物。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代表男性,月亮代表女性,在有些国家留长发的是女性,留短发的是男性。
性别图式有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索取。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男孩和他的父亲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父亲当场死亡,男孩被送进医院。正要做手术时,医生看了看男孩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儿子。”
如果父亲在车祸中丧生,那个男孩怎么可能是那位医生的儿子呢?答案是医生是孩子的母亲。读者通常会有所疑惑,因为他们头脑中的性别图式让他们认为医生是一名男性。这个故事的效果不如从前明显了,因为现在有很多女医生。不过这个章节开头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往往认为模特是女性,摄影师是男性,这也是他们头脑中的性别图式在起作用。所以在他们搞错的时候总感觉很吃惊。我们往往注意那些符合我们头脑中性别图式的信息,忽略那些与性别图式相矛盾的信息(Helgeson, 2002)。
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 1982a, 1993)是性别图式理论重要的支持者。他强调人们不仅会把性别图式理论应用到他人身上,也要用在自己的身上。一旦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中形成了性别图式,他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并努力使之符合自己的性别要求。贝姆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自我期待就可以变成现实(1981a, p.355)。因而,贝姆和科尔伯格观点一样,都认为性别发展在性别社会化中进行,并把性别发展看作是人们力求遵循性别期待的过程。这种性别期待是他们可以从文化氛围中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