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社会化与性别
(2017-02-27 14:09:1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了解了美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化,那么美国当代主流文化和西方其他类似的文化又是怎样的?在这些文化中青少年的性别社会化现状如何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个有关青少年时期性别社会化的假设,然后通过家庭、朋辈、学校及大众传媒去了解美国有关性别和性别社会化的文化信仰。
心理学家约翰·希尔和玛莉·艾伦·林奇(John Hill & Mary Ellen Lynch, 1983; Lynch, 1991)提出一个观点:青少年时期对于人的性别社会化(尤其对于女孩)而言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他们提出了性别强化假设理论(gender intensification hypothesis)。根据他们的理论,迫于性别角色被强化的压力,青春期的男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希尔和林奇(1983)认为正是这种被强化的社会化压力导致两性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增大,而并非由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他们更进一步证明女孩在青少年时期性别社会化的压力和强度要大于男孩,这体现在青春期少女成长的多个方面。
为了验证假设,希尔和林奇(1983)提供了多个案例。在青少年时期女孩比男孩更注重外表,因为对女性而言,外表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女孩更有兴趣同时也更为擅长。他们认为这是因为青少年已经适应了社会,认为女性应拥有亲密的友谊,男性则没有必要。
自从希尔和林奇(1983)提出这样的假设,其他研究成果也被用来支持这个假设(Galambos, 2004; Wichstrom, 1999)。一项研究要求六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填写一份调查表,并且从六年级开始每年都要填写,一直到八年级(Galambos,Almerida和Petersen,1990)。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两年时间里,女孩的自我评价越来越符合女性特有的品质,如温柔、体贴;男孩的自我评价变得更加具有男子汉气概,如强壮、进取。希尔和林奇(1983)曾指出 “女孩性别强化度更高”,但这个研究得到的结论恰好相反——男孩性别强化度更高。另一项研究指出,在青少年早期就表现出行为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孩子,多受父母影响较大,因为父母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性别(Grouter, Manke & Mchale,1995)。这项研究也表明性别强化并不适用于所有青少年,它只对那些承受传统性别角色特点压力的青少年有效。